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殷姓网 > 殷氏名人 殷氏名人

清朝将领殷化行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殷姓展区
殷化行(1643年—1710年),字熙如,西安府咸阳县靳里村(今陕西省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人[1]  ,清朝将领。因幼年抚于王姓家中,遂称王化行。升任提督后,始奏请回复本姓。[2]  

殷化行先后考中武举人、武进士。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1674年―1681年),曾多次率军讨伐叛臣吴三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殷化行升为首任福建省台湾总兵,他以木筑城,整治武备,加强防御,有效地防止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殷化行在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功居第一。后来,殷化行多次率军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殷化行去世,终年68岁。

殷化行深通文艺,在军中时,经常手不释卷,家居后,以诗酒自娱,绰然有儒将之风。他还擅长书法,其所书《王羲之〈兰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2]  

人物生平  

编辑 讨吴三桂  

康熙五年(1666年),殷化行考中乡试武举人。[2]  

康熙九年(1670年),殷化行考中殿试武进士。[2-3]  

康熙十三年(1674年),殷化行随从经略陕西军事莫洛征讨吴三桂,担任守备。同年冬天,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叛乱,响应吴三桂,莫洛被杀,殷化行被拘禁在秦州(治今甘肃省天水市)[2]  ,于是称病不接受王辅臣的任用。[4]  

康熙十四年(1675年),殷化行脱身回到朝廷,因其拘禁期间,不肯归附吴三桂,陕西总督哈占奏请朝廷让殷化行官恢复原职,补任火器营守备。[2]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殷化行跟随振武将军佛尼勒与吴三桂军在牛头山交战,攻克牛头山上岭和下岭。吴三桂部将王屏籓占据汉中,派兵两万人进犯宝鸡县(治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大将军图海命殷化行率军援救宝鸡县,殷化行一举击败王屏籓,解除西山堡之围。后随图海从大泥峪出兵,进军洵阳县(治今陕西省旬阳县)攻打两河关,雪夜打败吴三桂守将韩晋卿七营,夺取两河关,乘胜收复兴安州(治今陕西省安康市)城。[2]  

康熙十九年(1680年),殷化行跟随佛尼勒出兵援救永宁(治今四川省叙永县永宁河西),殷化行担任前锋,在托川击败敌军,又在安宁桥击退吴三桂部将胡国柱。不久,殷化行奉命率军援救叙州府(治今四川省宜宾市)。殷化行与西宁总兵李芳述守卫叙州府,敌军兵分三路来攻,殷化行都奋力将其击退,建立大功。图海与哈占联名上疏,陈述殷化行在收复川陕战役中英勇奋战之功,于是朝廷特别提拔他为汉中城守营副将。[2]  

康熙二十年(1681年),殷化行驱逐胡国柱,连续攻打安边、叙马、连峰、石盘关诸处,屡次攻克险要之地,收复马湖府城。[8]  

免职论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追论殷化行在王辅臣叛乱时被拘禁之事,于是罢免其官职。哈占认为殷化行未被王辅臣任用,而且跟随征战有功,奏请朝廷恢复殷化行原来官职,于是朝廷恢复殷化行的官职,改任他为直隶三屯营(治今河北省迁西县西北)副将。[2]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追论殷化行的功勋,授任他为都司佥书,兼任管副将事。[10]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巡幸京畿东北一带,殷化行随从、护卫康熙帝打猎,得到康熙帝赏识,康熙帝将自己使用的佩刀赐给殷化行。[2]  

治理台湾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殷化行升任为首任福建省台湾总兵,朝廷赐给他貂裘和白金。[12]  

台湾原为郑成功之子郑经统治,郑经死后,诸子争权,发生内讧,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率军攻占澎湖,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清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在台湾设总兵官一员,驻兵屯守。殷化行到台湾时,官员们正商议筑城之事,议而未决,殷化行认为沿海都是浮沙,筑城难以巩固,于是下令所部每人交纳树木一棵,以木筑城。数日之间,城即筑成。于是令所属各部仿照此法,建筑木城,互为掎角。随后,他致力于整治武备,加强防御[13]  ,有效地防止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2]  

康熙三十年(1691年),调任襄阳(治今湖北省襄樊市)总兵。[2]  当时陕西发生旱灾,米价飞涨,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朝廷下诏调发襄阳米二万石由水路运到商州,再改由陆路运到西安。并命内阁学士德珠与殷化行以及总督丁思孔前往监督水路、陆路运输,并且护送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到家乡。[14]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先后调任为登州(治今山东省蓬莱县)总兵、宁夏(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总兵。[2]  

征噶尔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兵分三路,亲征准葛尔部噶尔丹叛军。殷化行率兵三千,随西路大将军费扬古出塞北上,行至翁金河(在今蒙古国南部)后,挑选精兵,向东北方向前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与噶尔丹叛军相遇。其地南有一座小山,绵延横陈,极为险要。殷化行急忙指挥所部占领山顶。全部军士刚刚登上山顶,敌军大部队便突然赶来,将小山团团围住。殷化行下令发炮攻击,噶尔丹率众下马,拼命反击,来势甚猛。殷化行于是派人向费扬古献计:“敌军阵地坚固,应派兵众从其侧面发起攻击。”费扬古采纳了他的计策。当他看到敌军侧面受到攻击时,便令擂起战鼓,指挥所部向山下冲去。一时箭如雨下,声震山谷,敌军被首尾夹击,死伤无数。噶尔丹仅带领数骑夺路逃出。昭莫多一战,基本上歼灭了噶尔丹叛军的主力,清军取得了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殷化行功居第一。[2]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殷化行上疏请求继续率军深入歼敌。疏至京城,康熙帝已到宁夏,于是御书“深沉节制”匾额赠给殷化行,并命其率部五百人随昭武将军马思喀再次出塞征剿噶尔丹残部,不久,令其参赞军务。军行至郭多理(今蒙古国达兰札达加德东南)、巴尔哈孙(今蒙古国诺木冈东北)一带时,面对清军的两路追击,噶尔丹残部大多闻风逃走,只剩下五六百人,而且食尽粮绝,每日杀马而食。原先支持噶尔丹的沙皇俄国见噶尔丹大势已去,也拒绝其投奔俄国,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是饮药自杀。至此,在沙俄支持下,由噶尔丹发动的民族分裂叛乱,得以彻底平定。诏令班师后,殷化行仍回镇宁夏。[2]  

平叛去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殷化行奏请朝廷恢复本姓。朝廷议论昭莫多战役之功,赐予殷化行拖沙喇哈番(清代爵位,汉名云骑尉)世职。同年七月初三日,朝廷升任殷化行为广东提督。[18]  殷化行担任广东提督后,数次率军平定少数民族叛乱。[19]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琼州营游击詹伯豸等侵扰黎人,黎人王镇邦于是起兵作乱,朝廷以殷化行约束不严之罪,将其降级留任。[20]  

康熙四十年(1701年),连州与阳州的瑶人作乱,里入峒、油岭二排尤为凶恶蛮横。殷化行率领总兵刘虎驻军在里入峒,派遣副将林芳入排,让他抓获作乱者。不久,瑶人杀害林芳及其所部兵众。朝廷任命尚书嵩祝为将军,命令殷化行和广西、湖南提督各发兵讨伐。[21]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夏天,殷化行等各军在连州会合,分别把守险要之地,瑶人因畏惧清军,于是将作乱者李贵、邓二等人献给清军,于是叛乱得以平定。不久,朝廷因其平叛期间副将林芳遇害,而殷化行身为主将,未能救援,削夺其官职,致仕归里。[2]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巡幸西安,殷化行前往迎接谒见,授任其子殷纯为四等侍卫。[23]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殷化行在家中去世[24]  ,终年68岁。[2]  

人物评价  

编辑 殷化行深通文艺,在军中时,经常手不释卷,家居后,以诗酒自娱,绰然有儒将之风。他还擅长书法,其所书《王羲之〈兰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2]  

史籍记载  

编辑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一·列传六十八》[25]  

家庭成员  

编辑 殷纯,殷化行之子,官拜四等侍卫。[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