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家姚克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姚姓展区
姚克
(1905~1991) 原名姚志伊、姚莘农、笔名姚克。安徽歙县人,生于福建厦门。东吴大学毕业。30年代初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民国21年(1932年)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家,翻译完成了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的英译本,并与鲁迅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鲁迅对姚克“以西文介绍中国现状”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个人简介
姚克 (1905~1991) 原名姚志伊、姚莘农、笔名姚克。安徽歙县人,生于福建厦门。东吴大学毕业。
人物生涯
30年代初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民国21年(1932年)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家,翻译完成了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的英译本,并与鲁迅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鲁迅对姚克“以西文介绍中国现状”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后,姚克是全国文艺界最早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集体合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有近百人演出。是年8月,赴苏联参加全苏第五届戏剧节,在欧期间为争取欧洲国家支持中国的抗战,数度举行广场演说。而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进修。民国29年回国,此时上海已处于抗战的“孤岛时期”。姚克在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参与戏剧活动,为复旦剧社排演戏剧。在进步话剧运动的影响下,姚克参与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剧艺社的戏剧活动。民国30年和费穆创建天风剧团,主持演出了《浮尘若梦》、《十字街头》、《梅花梦》等,编写了历史剧《清宫怨》。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已沦陷,这一时期姚克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创作了许多历史剧,如《楚霸王》、《美人计》、《蝴蝶梦》、《西施》、《秦始皇》、《银海沧桑》等,撰述了专著《怎样演出戏剧》等。在戏剧活动上,姚克与佐临等组建了苦干剧团,任总干事。抗战胜利后担任兰心剧场经理,首演剧目是由他编剧的《热血五十年》,内容描写台湾回归祖国。
民国37年姚克赴香港,将《清宫怨》改为电影《清宫秘史》,由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其后,他主要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任教。1968年赴美国,在夏威夷大学执教现代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史。198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就《清宫秘史》之案为姚克平反,是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印了《清宫怨》剧作。
文艺成就
1932年夏,姚克得到宋庆龄的引荐,进入由孙中山文化教育促进会开办的中国第一家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任编辑,负责编辑这家刊物的还有温源宁、董鼎力、林语堂等四位著名文化人士,他们不是英国牛津、剑桥就是美国哈佛学成后归国的,乃一时之佳选,唯独姚克一人是在国内土生土长的文化人。他编稿认真,不徇私交,对来稿一视同仁。某日,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的诗人李金发投来二首转译自法文版的西班牙诗人薄尔加的爱情诗,其中明显有几处错译,姚克没和林语堂等人商议就将稿子退回,附信请李金发修改后再寄来。那个李金发可是个心高气盛的人,不但没修改稿子,反而写信来将姚克等四人斥骂一通。林语堂先问明事由,有些不快,责备姚克处事不妥,应先与他们商量一下再行定夺,总之犯不着得罪人。姚克想想也觉欠妥,但他拒绝再与李金发联络。姚克除了编稿,也给《天下月刊》写稿,还经常为沪上颇具影响的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和《字林西报》、天津《北华周报》三报刊写稿,向欧美人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还经常通过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和黄源主编的《译文》把西方的文学名著《茶花女》、《卡门》、《天才》、《巴黎圣母院》、《双城记》等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广大读者。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位把中国京剧《打鱼杀家》译成英文介绍海外去的人,他的成就在当年就已受到宋庆龄、鲁迅、茅盾等有识之士的肯定。然而对姚克这个人,很早就存在一些争议,批评他的人大致认为姚克华而不实,自我表现欲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版的赵景深、胡山源、赵家璧等人的有关三十年代文坛的回忆录都多少有些褒贬姚克的文字。如1999年上海出版的胡山源著《文坛管窥》中就提到1931年胡在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当编辑,某日“忽然来了个人,和英文部主任林汉达有所洽谈,他西装笔挺,头发涂了‘司坦康’,梳得油亮亮的,皮鞋咯咯然震动着地板。他走后,林告知我,那人叫姚莘农,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现在书局总务处当秘书……”其中流露出轻视甚至带了讽刺。文中还写到某日已到金源钱庄当语文教师的胡山源奉总经理指示,邀沪上十多位名流学者轮流去钱庄给职员们作文化演讲,某日胡也邀了姚克,他也应允了,但届时却未到席,令胡山源和指望聆听演讲的职员们空等了一下午,大为扫兴。胡山源这篇短文中还不太客气地称“他的《清宫秘史》在艺术上也实在一无可取,无非如其为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卖卖噱头而已”。这是有失公允的,须知电影《清宫秘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映后还是受到观众欢迎的,珍妃(周旋饰)的悲剧命运和她与光绪帝的恋情打动了很多人的心灵,影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有不小的影响,否则在“文革”初它也不会又被弄出来发动全国性大批判了。不过,再看看胡的“姚克”一文后边落款日期为1974年11月2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须知那时还处于几乎已难于收场的“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运动闹腾正欢,胡山源当年为文自是不免留下“左”的烙印。那时远在美国侨居的姚克还被很多人视作“卖身投靠美帝”的“反动文人”呢。只是《文坛管窥》这本回忆录(初版于1984年)在1999年再版时,理应对其中一些欠公允的评论文章做些修改才合情理。
三十年代初,姚克在上海文坛甚为活跃,但他与文学研究会、太阳社、新月社、创造社等文学社团派别都保持着微妙的距离,亦不加入论争。姚克个性张扬,但他能分得清大是大非,他最景仰的人是鲁迅。他感到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沉闷的中国是一颗巨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且这位大文豪对生活底层的同胞们充满了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1932年1月4日,姚克写了封致敬并求教的信,托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转交给家住四川北路内山书店二楼的鲁迅。但久久未见回信,姚克并无怨意,倒是有些惶恐,担心自己冒昧写信之举有些不妥。他知道鲁迅先生的写作和编书工作极为繁忙,有时通宵达旦,唯以烟和绍兴酒来减压解疲乏。他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已经默默地关注他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亦不知道鲁迅曾当着冯雪峰、瞿秋白、沈雁冰几个人的面称赞过自己。一年后的3月3日,姚克忍不住又给鲁迅写了封信,怀着虔敬的心情前往北四川路桥口的大邮局投入信箱,而后他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邮局大门口驻足向马路前方凝望,因为鲁迅家就在那边。仅两天后,姚克居然就收到了鲁迅的回信,很客气,很平易近人,信中告之刚刚收到了3月3日姚克的信和一年前那一封信。就这样,两人得以结识,交往通信也渐渐多了起来。姚克在沪上交际广、朋友多,他曾受鲁迅密托,代为资助“左联”青年作家萧红、叶紫(原名俞鹤林)等人。特别是叶紫,经历坎坷。他是湖南益阳人,大革命年代他和全家人都投入斗争,“马日事变”后,父亲、姐姐都惨遭杀害,叶紫逃离家乡,流落汉口、南京等城市,隐姓埋名,坚持进步文学写作。在上海,叶紫和新婚妻子汤咏兰租住城郊一亭子间,以卖文为生,常挨饿,几难维持,幸得到“左联”战友们一些接济。姚克出面帮叶紫在一家商行找了份工作,又出钱给其妻子住院治病,帮这对夫妇解了燃眉之急……鲁迅很快就将姚克当作自己可信任的人。1932年底,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把中国人民的苦难情况和革命文艺介绍给西方,打算将鲁迅的《阿Q正传》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于是经友人介绍结识了姚克,两人合作将这篇小说译出,接着又合译《呐喊》。为了取得版权和弄清文中难懂之处(如浙江绍兴方言、风俗等),1933年春以后,他俩常求教鲁迅。姚克还出面在梁园酒家请鲁迅一家三口吃饭。姚克很聪明,他在一年前就了解到鲁迅虽是浙江人,却特别喜欢吃河南菜肴,常在九江路上梁园致美楼酒家请客,宴请郁达夫、曹聚仁等朋友,对铁锅蛋、桶子鸡、溜鱼焙面等菜肴称道不已。果然,这回鲁迅夫妇挺高兴,还多喝了几杯酒。其后,鲁迅悉心予以指点,很有耐心,他已与晚辈文人姚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0年代初致力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翻译。民国21年(1932年)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家,翻译完成了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的英译本,并与鲁迅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鲁迅对姚克“以西文介绍中国现状”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后,姚克是全国文艺界最早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集体合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有近百人演出。是年8月,赴苏联参加全苏第五届戏剧节,在欧期间为争取欧洲国家支持中国的抗战,数度举行广场演说。而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进修。民国29年回国,此时上海已处于抗战的“孤岛时期”。姚克在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参与戏剧活动,为复旦剧社排演戏剧。在进步话剧运动的影响下,姚克参与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剧艺社的戏剧活动。民国30年和费穆创建天风剧团,主持演出了《浮尘若梦》、《十字街头》、《梅花梦》等,编写了历史剧《清宫怨》。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已沦陷,这一时期姚克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创作了许多历史剧,如《楚霸王》、《美人计》、《蝴蝶梦》、《西施》、《秦始皇》、《银海沧桑》等,撰述了专著《怎样演出戏剧》等。在戏剧活动上,姚克与佐临等组建了苦干剧团,任总干事。抗战胜利后担任兰心剧场经理,首演剧目是由他编剧的《热血五十年》,内容描写台湾回归祖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应邀访华,在人民大会堂的上海厅受到周总理接见,斯诺称赞鲁迅很了不起,“是他在四十年前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正是在这几年后我完成了西北之行,写出那本见闻录,将中国共产党人及他们的红色奋斗事业介绍给全世界”。斯诺还谈到当时侨居美国的姚克,直率地说:“当时我不怎么懂中文,但我找到了一个能干的合作者——姚莘农,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不尚空谈,工作认真……”周总理凝神倾听,未作表态(在“文革”氛围内,睿智且卓具见识的周恩来实在也无从表态)。当然在座的人都庆幸江青、姚文元等几个气焰骄人的“文革”政客不在场,否则局面还真难以收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辞世,享年五十六岁。天地同悲,千百万人哀悼。宋庆龄、蔡元培等名流为首的治丧委员会经研究,决定由姚克担任葬礼司仪,这在当年是一种殊荣。姚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内心充满了失落感,因为就在一个月前(9月22日),他还特地去鲁迅先生住所,送上刚出版的自己译的萧伯纳剧本集《魔鬼的门徒》和美国刚出版的《亚细亚》杂志九月号,内有姚克自己译的鲁迅《野草集》中的散文《风筝》。那天,秋阳绚烂,鲁迅已是满脸病容,家中有两位日本医生正忙着给他打针治病。他见到姚克,神态亲切,还笑了笑……姚克怎不伤感呢。追悼会上,他送上他撰写的与斯诺合署名的挽联一副,横批为:鲁迅先生不死。上联为“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为“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全联对仗工整,感情真挚,堪称佳联。后来,姚克在沪上为了《鲁迅全集》的出版上下奔走,参与筹集资金,出力颇多。鲁迅夫人许广平和负责具体编撰事务的王任叔(巴人)、黄源等人都曾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