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出身
阿倍仲麻吕(698—770)又写作“阿倍仲麿”、“阿部仲满”。
日语:阿倍仲麻呂,あべのなかまろ。
因为在日本音读中阿安、部倍、麻满皆同音,故有称安部仲麻吕或仲满吕的,麻吕又可写作磨,二音读一字,《新唐书·东吏日本传》简称仲满。
在中国时取汉名晁衡(又作朝衡、鼂衡),字巨卿。
阿倍仲麻吕的家族是日本孝元天皇之后裔,姓朝臣。
个人经历
698年(日本文武帝二年,即唐中宗嗣圣十五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大和国(今奈良县),阿倍家族是日本孝元天皇之后裔,父亲阿倍船守任职中务大辅,仲麻吕是家中的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洋溢。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唐、日间往来频繁,日本大量汲取盛唐文化的奈良时代初期。
717年(唐开元五年),多治比县守从日本难波港(今大阪)率日本遣唐使远赴唐都长安(今西安),19岁的仲麻吕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同行的留学生还有后来成了日本右大臣的吉备真备,四船并联,一行557人,西渡东海,在扬州(一说明州)登陆。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
仲麻吕经过数寒窗苦读,参加唐制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在日本人中能顺利通过进士考试的,阿倍仲麻吕是唯一的一个。
725年,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正九品下),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
728年,左拾遗(从八品上)。
731年,左补阙(从七品上)等职。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阿倍仲麻吕任职后,经常在兴庆宫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常识,特地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称他为“晁卿”、“晁巨卿”、“晁监”、“晁校书”、“日本聘贺使”,评价很高。
733年,第八次遣唐使多治比广成等归国,时仲麻吕在唐已有17年,奏请随同遣唐使归国,出于对仲麻吕的器重,玄宗未于允许。此后又任秘书监兼卫尉卿。
天宝十二年(753),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归国,仲麻吕再次请归,得到玄宗的应允,并命为唐朝的使臣护送日本使臣回国,应该说这是一种殊荣。这时他56岁。也就是这一次,他们于十月十五日在扬州延光寺会见了鉴真,实现了第六次东渡计划。为了不使重要人员有同遭复没之险,乃分舟乘坐。鉴真及其随从与副使宿祢胡磨同船,大使藤在清河与仲麻吕等同船,普照与吉备真备同船,当航行到阿尔奈波(冲绳岛)时,遭到大风暴的袭击,其他三船后来各自回到了日本,唯独阿倍仲麻吕的船杳无音信。误认为阿倍仲麻吕海上遭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唐朝。其实阿倍仲麻吕并没有遇难,原来他乘的那只船漂流到了现今越南的海岸。
755年6月,阿倍仲麻吕历尽艰险,又回到了长安。
755年冬,唐朝发生安禄山叛乱,阿倍仲麻吕也跟随着玄宗辗转奔波,直到安禄山被杀后,于公元757年12月再度回到长安。后来阿倍仲麻吕又担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766年,阿倍仲麻吕被唐代宗李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上任不久,便患重病.
770年1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病逝。并埋葬在长安,唐代宗追赠他“璐州大都督”的称号。
贡献与纪念
阿倍仲麻吕入唐54年,历侍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殊遇,荣达公爵。为中日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阿倍仲麻吕以毕生精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先驱者。
为了纪念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日本现代作家依田义贤创作了话剧《望乡诗》,歌颂了仲麻吕的历史功绩和他与中国诗人的深情厚谊。
1978年,西安市和日本奈良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西安的纪念碑于1979年在著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2012年10月,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兴庆公园内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纪念碑,7日凌晨被人涂抹上了油漆,碑文部分隐约可见“拆”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