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汪汝明 汝明,字在田,生于明嘉靖20年(1541),后汪人氏,是明代中期坦头村中“名诸生”(经过考试选拔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也是坦头汪氏继宋末名士汪龟龄、汪龟从之后最有学问的儒生。先生家学渊源,少时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每天从书塾归来,都把每天所学的诗文读给父母听,父母亦乐此不疲。及长,先生力学为文,有志科举考试。每天潜心学问,苦思冥想,犹如禅家入定。有孩童戏之于前,先生也不觉得。然明代中期,科举考试极为严格,入仕之途非常狭窄。县学期满后,先生曾投考多年,皆连年科场不利,于是绝意仕途,不再醉心科举,在村中设塾教授族中子弟、村中学童,致力培植乡梓人才。先生精明浑厚,乐善与人,村中贵贱老幼妇孺,背后都说:“汪先生,君子人也”!先生始终不忘先世“世宦名家”之昔日辉煌,身体力行,恪守家法,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自先生以后,“道、仲、启、大、志、光、前、哲、宏”字辈十余代子孙,皆代有士子学人,其中汪启萼、汪启还、汪志深、汪志霖、汪志求、汪志洲、汪志衍、汪光植、汪前琢、汪哲鑑、汪哲治、汪宏诒等都是明、清、民国期间坦头村中的名儒生。先生殁于明崇祯元年(1628),享年86岁。先生派下,人丁兴旺,家族兴盛。明代末年,后汪以“汝”字辈为断分为48派,汝明公派裔孙最多。今村中汪猷海(武松)、汪裕恩、汪裕根(根花)、汪裕滨(根炎)、汪裕河(永水)、汪裕洪、汪后松、汪玉昌、汪永彬、汪志仁、汪观树、汪振福、汪志璋、汪小西、汪后正、汪细安等家,以及旅居旌德、泾县、繁昌、屯溪等地后裔计有数百人,均为汝明公之后。
清客汪光宏 光宏,学名锡蕃,号晋三,后汪人,幼承家学,博闻强记,能文能诗,然时运不济,曾举试不售。光宏才气飞扬,性情豪迈,狂放不羁,平生豪于酒座,口若悬河,非常健谈。有亲朋在在皖北含山县开当铺,延为清客。光宏周旋于官绅之间,凡饮酒赋诗,多有唱酬,很负盛名。清客是古代的一种职业,尤其在明清时期,商业鼎盛,一些有些名气的文人因科场不就,才华不显,为稻粱谋为妻儿计,只好为五斗米而折腰,依附豪门做清客。清客有薪俸,其主要工作就是为自己的老板写诗作文,或出谋划策。这种人往往都有一些本事:有才情,能饮酒,懂音律,能写诗,会应酬。一日与友人聚会,邻有盐商少妇,淡妆素抹,形象气质颇佳,光宏酒过三巡,灵感一现,随即戏占一绝,“淡妇淡眉淡点唇,淡妆淡饰淡罗裙。喜得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作卖盐人?”,全诗用了七个“淡”字,把盐商少妇质朴可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举座皆称其才。其孙汪哲治,学名宗泽,号润生,字韵余,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聪颖好学,博闻强识,清末乙巳(1906)年“以案首入泮,拨入府学”。清代各省学政考试后揭晓名次,谓之出案,第一名谓“案首”,公就是以县考第一名被拔入府学的。哲治曾在村中设帐授徒,人称“秀才老润”,是岭北乡有名秀才。民国十四年,坦头汪氏纂修族谱,其为后汪族谱主修。
名士汪前瑞 前瑞,小字生旺,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后汪人,为清代绩溪县名诸生(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先世业商,自小失父,与母相依为命。先生自幼聪颖敏捷,极喜读书,及长游学郡庠(徽州府学堂),无书不读,满腹经纶,在学界极有名声。先生一度精于科举,并被录用,只是额满无缺,未能到任。后友人推荐他到歙县西溪南吴氏家族授徒。西溪南是徽州千年古村,因傍丰乐河南岸,故溪南。始建后唐,历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吴姓为西溪南大姓,族中商贾云集,多有盐商。贾富兴儒,又因儒入仕,高官迭出,有“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一说,对教授宗族子弟的先生要求很高。宗长见先生老实浑厚,衣着简朴,谨言慎行,毫无名士豪放之气,略显不满。举荐他的友人对宗长说,斯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有机会试试就知道了。适逢有人送来一挽帖,东家嘱他写幅挽联,先生问过情况,略一思索,立马挥就,东家一见大悦,认定先生为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之人,此后成为莫逆之交。先生在西溪南吴家任西席(家塾教师)二十年,培植了一批人才。该族经魁(乡试五经科第一名)吴得英,副车(乡试副榜贡生)吴效英都是他的高足。老先生生前诗作很多,只是多遭乱世兵燹无存,宗谱中仅收录其撰写的挽联一幅。联曰:云湘水吊,冤魂泽畔无端同抱。憾首山徴 ,亮节闺中有志亦孤。对联极为工整,蓋为挽村人殉夫而死之节烈妇——前村汪士禧之妻柯氏是也。道光十八年(1838)先生殁于家中,薄棺以葬,甚为凄凉。后有一吴姓学生为官,曾专程来到坦头先生墓茔凭吊,并赠五十金(五十两银子),嘱其家人为其重新筑墓立碑,足见师生之谊。
雅士汪光植 光植(1776-1840),后汪人氏,字振声,小字培庆。曾祖启还公,名儒生,清乾隆间曾担纲主修后汪支谱。祖父大鍼,父志衍,清国子监太学生。高祖汝明公则是明代硕儒,其后裔子姓多有读书游庠者,可谓家学渊源。光植公也是读书种子,自小笃志于学,孜孜不倦,曾为塾师,及至暮年,仍好为诗文。公曾经构筑一座精致书屋,名曰“花厅”,前厅为宾朋宴集之所。中间辟为花园,莳花栽竹,又凿池以养鱼,闲余赏玩。后面三间为书屋,积书数架,公坐卧其中,两旁列弟子,授课解惑,极尽风雅之能事。公为人浑厚,门第兴盛,子孙众多,村人皆称其为“福人”,不少孩童都寄名先生宇下为寄子,以图安康和顺。其子前琢,小名其章,风姿俊秀,见者以为潘安再世,幼随父学,学识渊博,民国间坦头名秀才唐鸿铎曾“侍谓庭训”,垂教多年。
书橱汪绍璂 绍璂,谱名宏杰,清末后汪人。幼力学强记,日诵千言,过目不忘,十四岁时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有人专检诸经之语考之,绍璂手执书本,立可回答在某卷某页某行,因此同学皆称其为“书橱”,因此深得村中老秀才唐元德厚爱。先生曾参加过县里的“童子试”(合格为生员,方可参加高一级乡试),且成绩名列前茅,取得了秀才功名,只是家境贫寒,未能再能攻读并参加科考,惟以在后汪祠堂设帐(私塾)授徒,教育族中子弟和乡间学童,维持生计。清咸同年间,历“长毛反”之乱,存放于祠堂里的族中谱牒资料几被焚毁,先生告谓族中前琪、前湖诸长老曰,“日下如不修辑,恐日后久愈无知,世系难辩”。继而在光绪二十四年会聚族中士人,着手整理宗谱,绘制图谱。与此同时,他又致力参加了后汪祠堂廊庑天井的修缮和“金坑族山”诉讼案。未料谱牒尚未付梓,先生患肺痨阖然去世,时年五十四岁。但就是这些未能付梓的资料,成为了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后汪族谱的珍贵蓝本。绍璂,今村中上塘衖汪金山之曾祖是也。
隐士汪伏观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遁迹山林躬耕,或居于岩穴砍柴,徜徉逍遥,怡然自乐。明代弘治初年,坦头就有一位,他就是汪伏观。伏观,坎汪人氏,字汝瞻,为宋进士汪汲、汪淇之裔,天资聪慧,饱读诗书,乃感仕者门第盛衰,世事纷繁,隐然有后汉庞公“遗安”之志,遂筑居于十里之外,地名“百崖源”(今百坑,即模范村)。该处山径寂寞,林荫蔽日,非一般人可居。公在此砍柴、种地,闲时含饴弄孙,吟风咏月。自谓此处“长烟皓月,红尘不到。春色常在,清修有资。用之不穷,取之不竭”,其雅行志趣可见一斑。明弘治间,邑人许钦(曾以孝义受旌表,名列《明史列传一百八十四.孝义榜》极为推崇汪伏观,曾有诗赞曰,“卓哉斯人,雅操春荣。不慕人爵,躬耕伊莘。山水寻娱,风月闲吟。敬以持己,礼以待人。内外两忘,远近乐亲。垂流有道,永世无穷”。
国士汪成 汪成,谱名嘉谟,字韶九,小名观成,坎汪人,清岁贡生,候补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所谓岁贡生,就是科举时代,挑选秀才中的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最高学府)读书,肄业后授予官职,可谓秀才中的秀才。谱载,汪成聪慧颖悟,实乃读书种子,经纶满腹,才气横溢,下笔成章。近人胡祥木曾为其作传,赞其“国士(国士,一国中的优秀人才)落纸,则春蚕食叶,气压騒坛(騒坛,即文坛),挥毫而俊鹘(俊鹘,矫健之鸟)摩空,才雄艺圃(艺圃,引申文学界)。是以一支琼萼彩毫(琼萼彩毫,玉制的有花萼的毛笔),早入宫墙(指朝廷),伫看七宝瑶台(瑶台,这里指宫殿楼台),玉斧将修天阙(天阙,指京城)。......”(《坦川坎汪族谱》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了对汪成的钦仰之情。凭汪成的才华,胡祥木以为早已成为国之栋梁。然而造化弄人,适洪杨乱后,国运衰微,天下不平,仕途艰难,汪成虽授有官职,实乃空缺,纵有才德,亦无用武之地,只得“教授里门,著书家塾”,并兼济族中之事。坎汪宗祠早年毁于兵火,祀典久废,以致春秋无祭。光绪十四年(1888),汪成会集族中有识之士,决定重建宗祠,并捐出多年积蓄。经合族戮力,宗祠得以重光。清光绪十八年(1892),登源汪氏43世祖墓被仁里某村民盗葬,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汪成与村中后汪宗长前琪、坎汪嘉谨及瑞琳(黄泥塘人)等人奔走于岭北、岭南之间,纠合邑内汪氏各族,联名向县衙门提交诉讼,经过两年的抗争,终于迫使县知事作出最终判决,仁里村民盗葬成立,并在五十天内迁葬。洪杨乱后,族中谱籍也风流云散,于是汪成百方搜寻旧迹,稽考求证,得以续修,然苦于资金困难,宗谱未能刊刻,但已为后人录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无怪乎胡祥木老先生对汪成有“斜阳老树识耆儒”的感慨。
岁贡生汪成书法
民国三区第三国民学校校长汪樆藻书法
隔墙犹闻雅颂声 (村中清代书屋“抱虚山馆”旧址)
百年老屋摧风雨 (图左为名儒汪汝明先生之孙77 世仲讬公之故居,明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