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汤姓网 > 汤氏名人 汤氏名人

烈士-汤采之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汤姓展区
汤采之,湖南浏阳人,又名汤金福,清光绪11年(1885年)生于浏阳县洞阳市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全家人靠租种地主的几亩田维持生活,因为家庭贫困,汤采之自少年时代就随父亲下田劳作,由于全家受尽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汤采之恨透了地主阶级,他立志要铲除这个不平等的社会。

     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成功,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汤采之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认为农民翻身的日子到来了,于是他丢弃手中的锄耙报名参加了湘军。汤采之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讨袁”、“驱汤(汤芗铭)之战”,因其战功卓著,先后升任为班长、排长、连长。汤采之是穷人子弟,因而他期望湘军能成为人民的军队,为工农民众打天下,但他从军十余年多是为军阀争夺地盘拼命,连年战争搅得三湘大地鸡犬不宁,百姓根本无法安生;而革命的果实又被新军阀窃夺,封建贵族仍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因而汤采之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失去了信心,他要寻找一支能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革命军队。

     民国15年(1926年)国共两党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出兵北伐统一中国完成国民革命,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了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北伐军,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领导此次北伐革命。北伐军号召全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扫除封建势力”。5月21日共产党员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北伐军先驱率先攻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北伐军初创共计八个军,其中第7军是由广西子弟兵组成,6月28日李宗仁军长率领第7军开进湖南援助叶挺独立团进攻长沙,汤采之闻知北伐军是一支革命的武装,是专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军队,于是他脱离湘军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7军,汤采之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擢升第7军总部卫生连连长。

     民国16年(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蒋介石放弃乘机渡江的大好时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等广西军中将领开始在江南对工农运动实行白色恐怖,并在国民革命军中清党。蒋介石背叛革命使北方军阀得以喘息之机,因而遭到武汉国民党政府中的左派势力的坚决反对,国民党左派与中共联合共同抵御蒋介石的进攻,致使刚刚统一的江南半壁河山又裂分成两半。由于第7军帮助蒋介石镇压工农革命运动,汤采之非常反感,因其反对镇压工农革命的政策,并对广西籍官兵排外势力愤愤不平则毅然辞去官职解甲归田。

     汤采之回到家乡正逢浏阳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汤学成兄弟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汤采之看到土豪劣绅被打倒,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当家做了主人,这一切不正是自己追寻了十几年而未能如愿的真正革命吗?汤采之总算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位置,于是他加入了浏阳农民协会,被农协推荐为浏阳工农义勇队第三大队队长。汤采之率领第三大队,在县中查赌博、禁烟,横扫土匪恶霸,使浏阳县匪患杜绝,有力的保护了农民革命政权。浏阳县的农村革命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浏阳农民革命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同年5月汤采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其具有带兵作战的经验,中共浏阳县委任命其为县委军事干部训练班军事教官,专门为浏阳工农义勇队培养军事干部。在汤采之的努力下,浏阳工农义勇队成为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部队,为毛泽东领导秋收暴动,提供了必备的军事条件和一支训练有素的农军。

     民国16年(1927年)5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35军33团团长许克祥投靠蒋介石背叛武汉国民政府发动了震惊全国的“马日事变”,叛军占领长沙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湖南救党委员会”,宣布拥护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长沙工农武装进行了疯狂的镇压。5月31日中共湖南临时省委调集湖南10万农军反攻长沙,汤采之被推举为攻打长沙的第2路军急先锋,由于湘潭等数县工农义勇队被湘军各个击破,中共总书记陈独秀立即命令湖南省委取消进攻的计划;然浏阳工农义勇军已经出发,省委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没能如期送到浏阳工农义勇队指挥部,因而浏阳义勇队按期于下午单独向长沙发动进攻。因敌我力量悬殊,汤采之率领浏阳工农义勇队在消灭长沙南门一连敌军后自动辙出战斗退入江西铜鼓与平江县工农义勇队汇合修整待命。

     民国16年(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在汪精卫的主持下召开了分共会议,正式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决裂。8月1日为了保卫工农革命的成果、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妥协政策,决定发动秋收暴动挽救中国革命,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长沙宣传八七会议精神,改组中共湖南省委,组织秋收起义前的准备工作。9月6日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举行了秋收起义会议,宣布成立“工农革命第1军第1师”,汤采之率领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合组为第1师第3团,汤采之任第1团第1营营长,其营为全团主力部队。会后毛泽东由安源赶赴铜鼓第3团,指挥定于9月9日的秋收起义,但因路上毛泽东被民团所获,后毛泽东机智脱险,但当毛泽东于9月10日赶至铜鼓,第3团已于9月9日按计划起义。

     毛泽东来到第3团,立即命令汤采之为先锋率部向浏阳挺进,汤采之带领1营和直属枪关枪连为中路先锋,从濠溪出发,经狮口、朱沙桥、高段坳由正面直捣樟树坳之敌。9月11日汤采之率先锋营进攻白沙镇,汤采之身先土卒作战勇猛,1营战士非常敬佩他的指挥艺术及勇敢献身的精神甘愿任从指挥,一鼓作气夺占白沙镇全歼守敌1个连,扫清了全军进攻浏阳县城的绊脚石。毛泽东称赞汤采之道:“果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出师大捷,值得庆贺!”9月12日汤采之率部乘胜前进击溃驻守在羊牯垴至马鞍山防线上的一营敌军,而后直扑浏阳县城东门一战攻破城池,将被敌人关押在狱中的30余位工农骨干迎救出狱。汤采之攻占了浏阳,为全军攻打长沙建立了一个立足点,然而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的意图已经被敌人发现,因而敌人调集重兵进行反扑。

     民国16年(1927年)9月14日国民党新8军两个团突然对攻占浏阳的工农革命军第3团发动袭击,汤采之为掩护毛泽东和第3团战友转移率领一营负责断后。汤采之为争夺羊牯垴主峰控制制高点率部与数倍之敌争夺主峰阵地,但因敌众我寡1营战士数次冲锋都被敌人的火力压了下来。在此生死危难关头,汤采之不顾个人安危一跃跳出掩体拨出背上的大刀高呼:“我们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战友们的安全转移!冲啊!”汤采之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率先向羊牯垴主峰强攻,战士们见营长拼命,个个将生死置之肚外勇敢的向敌人阵地冲去,这场战斗是秋收暴动以来打的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当汤采之率部队冲近主峰阵地之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肠子都外溢出来;汤采之为不贻误战机拒绝卫生员对其进行紧急救治,他自己用手将外溢出来的肠子塞入肚内,解下绑带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汤采之因伤势过重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壮烈牺牲,年仅42岁。

     毛泽东和第3团在汤采之的掩护下得以顺利突出包围将部队退到浏阳县文家市休整。败退下来第1团、第2团也相继赶到文家市与毛泽东率领第3团汇合,5000余人的秋收起义部队现在仅剩下1500余人。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师团前敌委员会会议,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下令停止进攻长沙的计划,命令部队向湘南山区辙退,毛泽东在途中遇到江西省委派来的联络员宋任穷,得知在江西宁冈有支我党的武装。于是毛泽东果断的命令部队向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进军,秋收部队与袁文才、王佐部会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汤采之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式追认其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