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呈立 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1996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博士后训练 先后在生理学权威杂志发表论著两篇 期间参与发明了监测呼吸参数的仪器 SARS期间先后被派往佑安医院和内蒙古参与抢救重症患者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阙呈立医师工作勤恳,为人谦逊,平时很少说话,更少提到自己,但是,每个和她工作在一起的人都能感受到她工作的努力和待人的真诚。
阙大夫一直工作在呼吸内科第一线。在呼吸监护室和呼吸科病房工作期间,她不顾家远等困难,坚持周六、日和节假日来医院看病人,为保证医疗质量倾注了大量心血。她认真钻研业务,不耻下问,在肺功能、呼吸生理、机械通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具备在这些领域中继续提高和发展的潜力。除了钻研呼吸机的应用,恰当地对病人进行诊治外,她还细心观察,亲自参与吸痰、拍背等护理工作,使病人得到专业、全面的呼吸道护理,以她的临床经验指导护士提高业务水平。出国归来的她主要从事呼吸功能领域的工作,很快就在北大医院的呼吸功能检查中担负重要工作,和同事们共同开展运动心肺功能、激发试验、卧位肺功能等检查,为临床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在呼吸科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的过程中,她大量检索相关国外文献,有关文献上的剂量都是用于白种人的,为了找到适合中国人的合适剂量,减少病人的危险,她自己多次吸入乙酰甲胆碱做实验,验证其安全性,试验中曾经诱发支气管收缩,出现呼吸困难、通气指标降低,充分体现了为医学献身的精神。
3月底SARS开始在北京蔓延,4月初,佑安医院收治的SARS病人病情严重,急需呼吸科专家协助治疗。作为北大医院呼吸科的业务骨干,阙大夫对呼吸机和呼吸治疗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接到这个任务前,阙呈立医师已向科里请假准备结婚。她领了结婚证,仅草草地和家人共进了晚餐,第二天就进入佑安医院。在那里她与其它医院参与支援的医生倒班治疗最重的病人,由于条件较为艰苦,工作量大,第二天就患了“感冒”,身体不适,但仍然坚持工作。每个班下来都筋疲力尽,还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她回到医院后,大家见了都心疼地说“阙大夫又瘦了一圈!你一定够累的吧。”但她自己却毫无抱怨。当大家向她问寒问暖时,她直说“他们那儿的医生和护士特好,他们真辛苦”。辛苦工作的同时,她“觉得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动了许多人。当时北大医院正在筹建感三病房,准备收治SARS病人。阙呈立医师又积极参与了病房的筹建工作,把她掌握的消毒隔离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提了很多关于防护的合理化建议,为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率做出了贡献。当北大医院在胸科医院SARS病房建立时,刚刚从佑安医院归来不久的阙呈立,未来得及掸去衣服上的征尘,就又第一批投入了胸科医院的“非典”一线战场。4月底阙大夫又跟随卫生部专家组二次前往内蒙古检查指导当地SARS工作,深入到一线,帮助当地完善SARS防治工作。
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源于日常工作的点滴积累。阙呈立医生牢记医生的职责,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她对病人耐心细致,以高超的医术解除无数病人的病痛。医生的工作十分忙碌,还要给病人和家属做解释工作,阙大夫在紧张工作的同时,常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讲解和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打消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她出门诊总是最后一个看完病人。很多经她治疗的老病人还经常和她保持联系,总忘不了带给他们健康的阙大夫。
阙呈立医师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在平时工作中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追踪国内外最新进展。作为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她参与组织科内的英语和业务学习,帮助大家共同进步。一次呼吸科同事的朋友需要翻译一些医学资料,时间紧,专业性强,翻译公司要价很高。当她向阙大夫求助时,阙大夫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没有收一分钱。监护室常常有很多进修医生,阙大夫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讲专业课程,随时耐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阙大夫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每次出差回来她总记得给科里的同事带来小礼物。呼吸监护室有一名护工,是下岗职工,离婚后带着正上大学的孩子,生活拮据,阙大夫每到换季时都给她带来衣物,有时是崭新的。
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能尽职尽责,而且还总是抽空把工作环境整理得干净整洁。
阙大夫很内向,不善表述,但她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尤其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个医生的优秀品质,她是我们身边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