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程姓网 > 程氏名人 程氏名人

铁道机械工程专家程孝刚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程姓展区
程孝刚(1892-1977),号叔时,江西宜黄县城人。铁道机械工程专家,技术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我国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他是临川区域的中科院五位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与著名科学家胡先骕、吴有训被誉称为民初“江西科坛三秀”。

简介  

  

程孝刚,机械工程专家,技术教育家;中国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长期从事中国铁路机车运用、检修、制造、科研工作和技术教育。主持创建了株洲机厂,为铁道建设、牵引动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担任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近三十年,培育了大量机械工程技术骨干。

少年  

程孝刚,字叔时。1892年农历闰6月24日生于江西省宜黄县城南官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程忠诩为前清光绪甲午正科举人。程孝刚自幼聪颖好学,通读经书,涉猎维新丛刊。14岁应县考,取为前十名,府考连取五个合府第一名,被县人视为才子。因科举废止,先后就读新式学校抚州中学和心远中学,习英文、数学。1909年入江西省高等学堂读理科,成绩优异。1912年考取省公费留美。1913年秋入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学机械工程专攻机车专业,1917年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美国留学  

在美留学期间,既奠定了现代科技基础,又得到实际锻炼。他利用假期深入机床工厂、铁路工厂、机务段直接当工匠实干,不怕脏累,参加机车修理。毕业后到美国著名的鲍尔温(Buldwin)机车制造工厂实习,先后在设计室和生产各个主要工序直到组装试车,结合专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一直贯串到他一生的工作中。

发起中国工程学会  

在美期间,他积极参加科技普及活动,1918年在纽约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学会后迁国内,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前身。这种立志科学救国的宏愿一直激励程孝刚运用各种方式,团结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

投入中国铁道建设事业  

1918年底回国途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程抱着一心为祖国建设的心情,提出自己就业一不做官,二不教书,三不做买办的雄心壮志投入中国铁道建设事业。1921年春在南京与程的老师南昌心远中学校长熊纯如先生的侄女熊耀初女士结婚。

历任职务  

自1919年程担任中国东北中东铁路技术监管员起一直到1947年近30年,历任中东、津浦、胶济、北宁、粤汉等铁路局的机务工程司、机务段长、处长;济南、浦镇、株洲等机车工厂的工程司、车间主任、厂长、筹建处长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技监,分管铁道方面最高技术决策。

1928年担任国立交通大学秘书长,校长蔡元培实际未到职,由程代主校政。

撰写考察报告  

1931年春,铁道部为了整顿、规划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派程孝刚任团长,率专家20多人赴日本考察铁道机车、车辆制造、维修和科研情况,程主持撰写的考察报告对中国铁路建设影响深远。

担任部技术标准委员  

1932年,程在担任部技术标准委员和津浦铁路机务处长时,积极参与了南京火车轮渡工程和渡轮的设计,连接津浦、沪宁两个铁路的轮渡于1933年10月启用。程为进行英国建造的轮渡试航,昼夜奔波,添乘手摇小平车,不幸在途中相撞,致使小腿骨折,经送上海抢救治愈。

主持修建株洲机厂  

1936年主持修建株洲机厂,从厂址选定、厂房布局、车间和工艺流程的总体设计以及组织施工、订购安装设备,程都亲自全力以赴,以身作则,带领一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下,经过两年拼搏,终于建成开始修理机车。1937年日寇进犯,1938年8月多次遭到日机轰炸,职工伤亡,设备破坏,工厂被迫拆迁到柳州后方。

打通西南国际通道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打通西南国际通道,程又于1940年参与了滇缅铁路的筹建工作,担任机械总工程司兼机务处长,深入内地踏勘选线,组织施工,后因战局发展,被迫停建。此时后方铁路器材短缺,机车失修、不足。程倡议并组织一批技术力量在湘桂铁路桂林机厂将美国十轮大卡车改造为轻便铁路机车,在黔桂线上试运成功,部分解决了牵引动力不足的困境。

任交通部技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程任交通部技监,并着手筹建技术研究所,又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长。1947年秋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立交通大学学生运动遭到南京政府的镇压,引起广大社会舆论的抗议谴责,当局不得已,邀请在工程、学术界有崇高威望的程出任校长,妄图压制学生的正义斗争。但程以“学府以内思想自由”和“要交大安定、自由”的治校方针,在许多关键时刻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情支持学生运动,保护了一批进步同学。1948年夏因坚决拒绝反动刑庭传讯学生的无理要求,被迫辞职。

浙江大学任教授  

1949年至1952年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年又回到交大工作。除亲自执教外,为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课程教学、科研规划,呕心沥血达25年。新中国的建立唤发了程为祖国强盛的无比热情,他被选为第一、二、三届中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技协会副主席,《辞海》副主编、机械工程分科主编。多次参与了中国最高层次关于科学技术、铁路牵引力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研讨。程不顾年迈多病,率领师生深入西北、西南铁路及戚墅堰、四方、株洲机车工厂,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并以人大代表身份到江西、山东、西安等地视察。1977年8月在上海病逝,为祖国建设奋斗了终生。

中国铁路机械工程的开拓者  

旧中国无论洋人独资或借款修建的铁路,经营管理大权全由外人把持,机车车辆都由外国进口,这些技术部门更是洋人独霸。各铁路技术标准不一,管理制度各搞一套。只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有了像程孝刚这些技术专家,经过艰苦斗争,才逐步建立起中国铁路自己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30多年来,程从中东铁路开始到交通部技监,不但主持生产第一线机车运用、修理、制造工作,还亲自参与编审铁路机械工程许多基本法规、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机械工程的开拓者。

沙俄大量侵占我国土地  

沙俄以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修建的中东铁路,不仅大量侵占土地,而且有行政、司法、税收特权。1919年美、英、日等国在破坏苏联十月革命,出兵西伯利亚的同时,也想乘机控制中东铁路。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特派交通部技监詹天佑为代表参加监管。程为监管会下设技术部的机务监管员,先后在海拉尔、哈尔滨与美国、白俄专家进行交涉,为取消特权、维护国家权益作了坚决的斗争,也为1924年中苏共管这条铁路打下基础。程时年27岁,刚踏入铁路,就以优异技术学识和爱国精神,经过3年的复杂斗争取得了信誉。

津浦铁路借款修建  

津浦铁路北、南两段分由德、英借款修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经过斗争,收回了德国对北段的管理权。1921—年当程到济南机车工厂担任工程司时,德国技术人员已全部撤走,设备破旧,生产近乎瘫痪。程从培训工人、整修设备入手,开始恢复机车大修,后担任组装车间主任,推行修车统一计划作业和配件维修,使机车厂修台数逐月上升,解决了失修状况。1923年程胜利接管胶济铁路机务工作,更显示出他的才智。这条铁路是德国1898年独资修建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日本都对德宣战,但日本却在英、法的支持下居然强占胶济路,直到1922年华盛顿国际会议裁决由中国出钱赎回接管。程任这条铁路的车辆课长(即机车车辆科长)兼青岛机务段长。在日本霸占的七年中,所有技术要害、机车司机均由日本人把持,根本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接管,而且等着1923年1月1日中午一过,日本人全部离岗,中方全线停车出笑话,好再请他们回来。程到青岛段后,奋战1个多月,选拔了一百多名中国老司炉,亲自上课培训,精心组织。于接管这天,当日本人撤下后,中国人自己开始驾驶火车,所有客、货列车达到安全、正点,为中国人接管铁路开创了一个光辉范例,也大长了国人志气。当时直、奉军阀统治,大量掠夺铁路的经济收入,致使员工生活困难,设备失修。程愤而以笔名投书上海《申报》,揭发军阀侵占路款,引起社会舆论愤慨,迫使北洋政府撤换铁路局长。这充分显示程为人刚正,不畏权势。当然在那种环境恶劣条件下,技术专家无法施展才能,程终被迫离开,到云南个旧至碧色窄轨铁路担任总工程司。

北洋军阀垮台  

1927年北洋军阀垮台,程又回到津浦铁路担任机务处长兼浦镇厂厂长,先后又任北宁路机务处长、铁道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新线建设工程委员会机务处长。针对当时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混乱、各个铁路都承袭列强管理制度的情况,程首先联合北宁、津浦、平汉、京绥、京沪等5个铁路局机务处长制定了中国人统一的机车运用、检修规则、司机技术标准和等级。同时,他还和工务部门一起,第一次公布中国机车轴重标准,配合新定的桥梁等级中华20级和16级,确定机车动轴轴重为:干线机车为5000磅(22.5吨),支线机车为3500磅(15.8吨)。并以美国为日本设计的“Mikado”型(即现称的解放型)和“Consolidation”型(即现称KD型)为标准型,度量衡一律改为国际公制。从此,结束了中国铁路并用英、美、法、俄、德、日国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的混乱局面。中国第一部自己编订的《机车制造规范》和《车辆材料标准》都倾注了程的心血。这些技术标准、规章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的前夕,为铁路建设和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立志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机车工业  

旧中国铁路运用的机车全部由国外进口,全路4069台机车就由美、英、日、德、法、俄、瑞、比、捷等九个国家生产,机型混杂有187种。程孝刚从留学美国起,就立志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机车工业。后来他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技监,主持技术标准、新线建设工作,积极为实现这一宏伟设想而奋斗。

创建株洲机车工厂  

1931年4—6月,程率领由铁道部和北宁、津浦、平汉、京沪、陇海等铁路18位高级机械专家组成考察团,考察了日本机车车辆制造、国有铁道工场维修和铁道科研开展情况。考察团员深入现场,认真钻研,备受日方赞扬。回国途中又顺便考察了当时由日本管理的朝鲜汉城机厂和大连机厂,同时也视察了沈阳、长辛店、济南、青岛、浦镇、吴淞等国内几个主要机车、车辆维修工厂的现状。回国后撰写了《铁道部赴日本国有铁道工场考察报告》上下两大册,810页,96万字,翔实地介绍了日本机车车辆工业的生产组织体制、车间布局、工艺流程和各项科研开展情况,还附有大量图片、统计资料。针对中国当时情况,在报告的后半部分,着重对发展机车车辆工业提出了厉行标准、健全组织机构、建立铁道中央制造工厂、开展计件制度、人才培训、加强科研部门和材料、配件供应等问题。又针对国内各工厂实况分别提出改进意见。这份报告充分显示了程和专家们为振兴中国铁道事业,创建自己的机车车辆工业的远识灼见。尽管受当时条件限制,这些规划和设想未能全部实现,但对以后中国铁道建设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久,在程的主持下,在中国建立两个生产中心:其一,将上海吴淞工厂迁到戚墅堰作为制造客、货车中心;其二,在湖南株洲建立制造机车中心。1936年5月程亲自担任建厂筹备处长,在株洲田心的一片农田中,开始了艰苦创建工作。从设计布局、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程都亲自动手,组织实施。他采用了当时美、日等先进的机车制造工厂的总体布局和工艺流程。1937年3月又从英国定购了主要机床。设备到后,立即进行安装,昼夜不停。这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他将从北方铁路工厂后撤的技术人员和装备,充实到新建的工厂。尽管多次遭到日机轰炸破坏,在程和助手茅以新以及广大职工的努力下,终于在1938年上半年开始修理机车,支援了抗战。同年8月工厂遭到日机轰炸,职工伤亡30多人,11月长沙大火后,被迫又拆下设备迁到柳州。从创建株洲机车工厂这一经历中,充分显示了程的卓越技术知识和优秀的组织能力,以及和广大职工同生死、共患难,不畏艰险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所30年代设计创建的工厂,厂房宏伟,工艺布局合理,主体车间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应起重设备,为建国后株洲工厂成为中国南方修理机车的主力厂,后为扩建转为电力机车厂打下了良好基础。

解决株洲至韶关爬越南岭山区的牵引动力  

程在主持株洲建厂前,还担任粤汉铁路运输处长。为解决株洲至韶关爬越南岭山区的牵引动力,在程的支持下,铁道部路政司技正、留美机车专家应尚才负责设计了大型蒸汽机车(现名为KF1型)。这是中国首次自行设计的,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这批机车购置费用是借自中英庚款,株洲工厂尚未建成,才由英国的沃尔冈工厂中标承建。这种机车从设计、运用,以及解放后的改造,程都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给予极为宝贵建议。1942年,程为了解决后方铁路机车不足困难,创造性地用美国进口的大卡车改造为轻便机车,撰写的《轻便机车试验报告》极大鼓舞了中国机械工程界。

培养大量技术人才  

程为建立中国的机车工业的宏伟设想,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梦想才能变成现实。特别自1952年后,他除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起重运输系主任、副校长,培养了大量从事机车、车辆工程技术人才外,又担任人大代表、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积极参加国家有关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学术研讨,以及新型动力的设计、试制,呕心沥血提出许多极为珍贵的建议和见解。

改进蒸汽机车的性能  

1956年,程率领上海交大有关专业的教授参加了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国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会议。和石志仁等人一齐对中国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纲领性要点:要积极进行内燃、电力机车新型动力的研制,改进蒸汽机车的性能。1960年程和沈諴教授合著的《十年来铁路机车的发展》一书中,又明确提出:

——蒸汽机车在现有基础上改进牵引性能,提高效率,节省燃料,研究利用劣质煤;

——内燃、电力机车是动力发展方向,在试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关键问题,早日批量生产;

——研究试制燃气轮机车;

——研制适用于地方轻轨铁路的机车。

参与主型新动力的方案研讨和试验  

程不但从事高层次的规划的编制,还参与几个主型新动力的方案研讨和试验。1958年组织上海交大机车专业的师生参加戚墅堰机车工厂研制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先行号”。1959年10月当这台功率为1470kW的内燃机车由戚墅堰胜利运行到上海,程在上海车站的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从事新动力研制工作的职工。同时程还分别对株洲机车工厂研制的第一台“6Y1”型电力机车,青岛四方机车工厂研制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卫星号”、内燃动车组给予技术帮助和支持,为中国铁路的牵引动力的发展进行了艰辛的努力,是动力改革的开拓者之一。

科学救国  

抱着科学救国的宏愿,从美国学成回国。30多年北洋、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教育了程,面对现实也只能是深恶痛绝,不同流合污而已。只在1947年至1948年在他担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时,在进步和反动两种势力处在尖锐斗争中,才显示出他的主持正义、不畏强暴,支持人民解放事业的高贵品德。

民主堡垒  

1947年初,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被党中央称为第二条战线的蒋管区人民向反动政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上海市广大学生的支持下,被誉为“民主堡垒”的国立交通大学,胜利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示威抗议活动。特别是这年5月13日,3000多同学自己驾驶机车,由上海站开出进京请愿列车,铁路运输中断一天,迫使反动政府答应放弃迫害交大的命令,沉重地打击它的反动气焰。此后,南京政府准备对交大进行血腥镇压,妄图扑灭高涨的上海市人民的民主运动。6月宣布学校提前放假,7月逼令校长吴保丰限期离职离沪,8月组织交大整理委员会,图谋对进步同学开刀。由于遭到中国和上海人民、社会舆论的谴责,阴谋未能得逞,被迫于9月任命德高望重的程孝刚任上海交大校长。

当时,程一方面从爱护交大出发,不愿这个专门培养交通事业的学府遭到毒手,又感到情势危急。经再三推辞,直到取得教育部长朱家骅同意他的“学府以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后才就任,并公开声明“要让交大安定”。在欢迎他到校视事的会上,接受学生的合理要求,保证交大安定自由。此后的一段时间,学校低制了反动军警进校干扰,局势暂时缓和,使交大这个学生运动的骨干阵地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得以巩固,党的宣传报导,以及中共上海大学区委出版的《号角报》能够在同学中半公开的传播,推动了1948年上半年学生运动进一步发展。1月16日上海市74所大中学近四千多同学在交大校园集会抗议英帝在香港的暴行,会后游行到外滩英总领事馆,迫使英方降下英国国旗。在上海学联的组织下,5月3日、4日两天在校园举行了近万人的民主晚会。5月10日在校体育馆国际学联代表布立克曼向全市学生代表讲话,随即成立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上海市反美扶日联合会”。这些重大活动,都是在学生自治会事先取得程和许多进步教授的支持下,才能胜利进行的,这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政府,引起了当时上海市长吴国祯以及反动报纸的惊慌和叫嚣。《中央日报》在社论中公然提出对交大学生要“操刀一割”。面对这种形势,程毅然挺身而出,于6月1日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反美扶日的文章;在学校办公室和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上和吴国祯展开了面对面的争论。吴狂叫对学生要“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程却针锋相对提出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并说“学生的爱国行动没有超出学术、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身为校长有责任维护交大安定、自由”。后来,他坚决拒绝了反动政府特刑庭第一次拘捕16位同学,第二次传讯19位同学的无理要求。特别在6月3日和26日两次在交大体育馆召开上海市反美扶日群众大会上,吴国祯在大会上大肆吹捧美帝的发言遭到几千学生的斥责;更受到会的马寅初、陈叔通、马叙伦、周谷城、许广平、卢于道等民主人士的驳斥。当学生自治会决定6月5日参加全市学生游行示威时,程和18位系主任根据当时校外已被武装军警包围的状况,在4日深夜规劝同学,不宜上街,避免流血,只在校园内游行。程一直站在办公室门前观看,表示支持。程由于维护真理,主持正义必然受到反动政府的压力,被迫于6月底提出辞职,全校师生一致挽留,同学纷纷签名,并派代表赴南京请取消辞意,无效。七月底,程离校时发表了《致同学的公开信》,表明了立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程支持了学生运动,保护了大批进步同学未遭毒手,并先后离校投向解放区,到华北解放区的几位同学还受到程的亲友接待。也正是程的不畏强暴的正义言行,客观上保护了交大这个民主保垒,使它在白色恐怖统治下能够在人民解放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因之,在他愤而离校时,学生自治会向程赠送“不愿意您离开交大”锦旗,这真挚的10个字正是凝结着广大师生对程的敬爱和意愿,也是对程在这场激烈斗争中最好的评价。程一直珍藏,解放后悬挂在自己的居室,并多次向亲友表示“在交大一年,因为和学生站在一起,心情是愉快的”。

调上海国立交通大学  

1952年10月,程由浙江大学调上海国立交通大学,一直到1977年辞世。这是他第三次到交大任教。25年来历任教授、起重运输机械系主任、校务委员、副校长。在他直接教学的机械系先后有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1360人,研究生46人;大多数都成为新中国机车车辆制造、管理、科研、教学方面的技术骨干,为铁道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

就任系主任  

为了迎接社会主义建设,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程就任系主任。开创伊始,百端待举,他以极大精力从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和教材编写都是亲自动手,针对中国实际,不盲目照搬苏联的课程安排。在设置了蒸汽机车制造和起重机制造二个专业后,1954年又开始增设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车辆制造三个新专业,并将学制从四年增至五年;在中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史上,程率先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为机车、车辆专业从设计理论、制造工艺、试验和运用拟定了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对待学生、青年教授,程一向以身作则,亲自讲授,治学严谨,倡导身教、言教并重。在建系初期,师资、教材短缺,急待开出的新专业课程很多。程选拔了一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严格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考核,促使许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走上讲台。他还以自己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生产实践,亲自开课讲授《蒸汽机车制造工艺学》、《牵引计算及制动》。程自留学美国起,一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在严格理论基础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从事机车、车辆方面实践。自己在繁忙的教授、系务、校务之外,还从事蒸汽机车提高热效率的研究。1953年提出机车锅炉结构新设计方案,将伸入大烟管中过热器改成为独立的整体过热器,安装在锅炉中部的过热烟箱内。这样可提高蒸汽的过热温度,受热面积增加20%左右,蒸发量提高10%左右,较大地提高机车的热效率和功率。1956年他提出蒸汽机车燃用煤粉的建议,此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二年科学研究规划,并任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亲自制定试验大纲,设计改装了铁道部调拨的试验机车,进行了煤粉燃烧的模拟试验和热效率的检测、经济效果预测。在他的带动下,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热情,并通过科学试验、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率领师生到铁路沿线进行考察  

程还率领师生到铁路沿线进行考察。1965年暑期,他不顾73岁高龄,亲自带领有关教师组成西北、西南铁路调查组,往返行程八千余公里,历时28天。在兰州、乌鲁木齐、宝鸡等地走访了路局、工厂、研究所、院校;添乘了中国第一条宝鸡—凤州电化区段的电力机车;还组织调查组对边疆铁路的建设、运营、防止风沙、机车车辆的适应性、职工培训提出内容丰富和中肯的建议。

为筹建上海交大机车、车辆专业实验室,程带领有关老师到大连机车研究所对当时中国唯一的机车定置试验台进行考察,对实验室的选址、专用线铺设方案都深入细致研究,为提高师生从事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

交大迁校西安  

1955年国务院关于交大迁校西安的决定,以及周总理的一系列指示,程都坚决拥护和认真贯彻,对稳定师生,保证正常教学作出了贡献。

程的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关心广大师生的福利,深受全校的爱戴,一度被群众推选担任教育工会交大委员会主席。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更鼓舞了程孝刚投身于人民科技事业的热潮中。除了从事工程技术教育和铁路牵引动力的研究外,程还担任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大代表、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积极地参加许多国家高层次科技决策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提出不少带有方向性的建议和重要见解。

提出了提案  

1957年2月,程在参加中国人大会上,为改进大学教育,就加强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提案。并于2月9日参加了周总理亲自主持有关人大代表和几所大学领导就三十条提案进行座谈,直接参与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在他参加制定的国家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确定后,程又提出《中国科学院应设立生产力研究委员会以配合国家经济建议计划》书面建议。针对中国在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科研、生产机构分散、互不协调、彼此脱节现象,他于1956年向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提出了一个全面规划,包括从中央到基层机车、车辆生产管理、科研、教学三个方面的分工和八项具体设想,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各方力量,协同前进。

程担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期间,实际负责会务和学术交流工作。他发表的协会工作报告和总结,充分显示程的组织工作水平。他团结和组织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各项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策。

带病坚持参加《辞海》的编辑  

在“文革”期间,学校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中断,加之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但程仍带病坚持参加《辞海》的编辑,直接撰写和审定机械工程学科的辞条和《机电词典》,直到病逝。他为普及科技知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套极为实用的工具书籍,谱写了一个爱国工程技术专家的一生。

  

程孝刚-个人简历  

1892年农历闰6月24日生于江西省宜黄县。

1909—1911年南昌江西高等学堂理科毕业。

1913—1917年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1919—1921年任中东铁路技术监管员。

1921—1922年任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程司,机车车间主任。

1922—1925年任胶济铁路车辆课课长兼青岛机务段长。

1926—1927年任云南个碧铁路机械总工程司。

1927—1928年任津浦铁路局机务处长兼浦镇机厂厂长。

1928—1929年任国立交通大学秘书长。

1929—1930年任北宁铁路局机务处长。

1930一1932年任铁道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1931年春率团赴日本考察铁路机车工厂。

1932—1935年任津浦铁路局机务处长。

1935—1936年任铁道部新路建设委员会委员兼机务处长。

1936—1939年任铁道部株洲机厂筹备处长,粤汉铁路局运输处处长,主持株洲机厂新建工程。

1940—1943年任滇缅铁路机务处长,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机械总工程司兼机务处长。

1943—1946年任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机务处长。

1946—1947年任交通部技监,兼技术研究所筹备主任。

1947—1948年任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49—1952年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教授。

1952—197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起重运输机械系主任,1958年任副校长。

1955年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

1977年8月病逝于上海。

程孝刚-主要论著  

1程孝刚主编.铁道部赴日本国有铁道工场考察报告(上下两卷).南京铁道部,1932.

2程孝刚.叙昆滇缅铁路之建筑标准问题.昆明:云南日报,1939.8.20.

3程孝刚.工程常识与现代生活.重庆:大公报,1944.6.

4程孝刚.轻便铁路机车之研究试验.桂林:1944.

5程孝刚.工程政治.上海:大公报,1948.6.16.

6程孝刚.视察株洲铁路工厂报告.1950.

7程孝刚.机车锅炉新设计的拟议.机械工程学报,1953.1(2).

8程孝刚.从生产角度来研究投资计划.上海:1957.

9程孝刚主编.蒸汽机车燃用煤粉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热力机车教研组,1959.

10程孝刚,沈諴合著.十年来铁路机车的发展.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0.

11程孝刚.十字形钢筋混凝土轨枕的设计和说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处,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