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戚姓网 > 戚氏名人 戚氏名人

中学校长戚旭东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戚姓展区
戚旭东,男,汉族,江苏宿迁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宿城区龙河中学校长。

基本信息  

编辑 戚旭东,男,汉族,江苏宿迁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现任职务  

编辑 宿城区龙河中学校长。

谈学校管理  

编辑 学校的管理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是那些熟稔学校管理内涵的校长运筹帷幄展现能力的体现,也是许多培训机构愿意设立的学科,因为其中的“含金量”很高,很是诱人,更是许多参与学校管理人员非常渴望学习提高的科目。自己虽是学校管理参与者,可是感觉在管理过程中不时会迷糊,对那些高瞻远瞩的管理理念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管理深度的道理,有些时候甚至夹杂着迷茫。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感觉有些醍醐灌顶的味道,于是大着胆子,思考自己的管理取向,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希望这是自己对于管理认识提高的开端。首先作为教师,秉承的是“学高为师,德正为范”。学与德相辅相成,学与德结合发展。德,对于教师很多时候是与师德联系在一起的,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服从于道德规范既是教师人格与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更是作为读书人应该首选的行为标准。所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要在长远发展的制度上,坚持从道德规范出发去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或者建议,这样做不单是为了体现民主,更多的是道德约束力对人的发展影响是深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在发展的人,这样的触及灵魂的影响,会使一个人的发展有一个看不见,但是时刻体现在言行中的规范。而不是从市场规范角度来制定,我想这样做更容易被教师理解、接受,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被执行。其次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管理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尽管一般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强力制约能力。我们每个人也知晓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并且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但是一个社会的文明首先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包括法律以及制度等。教师和学生处在管理制度中要有服从于制度的自觉性,首先是对于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第三、教师是践行道德规范的引领者。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正在发展青少年,懵懂年少,不明世事,正如一张白纸,需要仔细地斟酌,让他们接受道德规范的奠基,为他们明白是非确定正确的方向。教师也是平常人,也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观点和看法,甚至还存在一些我们认为不合身份的言行,这是常态,无可厚非,然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虑及这些,因而对教师施以道德规范方面的引导,形成道德规范的底蕴,并通过教师影响学生,这既是教育的本身要求,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身教胜于言教,我理解,其中“身”就是教师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就是教师举手投足之中所展现的“范”。这一点在现实国外的教育中可能体现的更为多些。有位记者到美国访问期间,和一位美国父子到公园去游玩,公园是电子售票的,年龄在12岁以下的无需买票,那个孩子前一天刚过12岁生日,于是记者自作聪明建议那位父亲不要买票,但是那位父亲说,孩子到了买票的年龄就要按照要求买票,不买票是不可思议的……第四、道德规范可以弱化市场规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我倡导道德规范,并非否定市场规范的,对于规范人们的言行市场规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的法律多数都是从道德规范出发或者是以其为归宿的,法律所禁止的绝大多数也是道德所谴责的,只不过法律更强调实施的严密性和步骤性,当然也包括市场性的一面,比如惩戒中的罚款等。容易使一些人认为,自己的错误是可以用货币或者时间来交换的。这是我们每个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却一直存在,这就是市场规范的负面。当然,这些只是我坚持学校的很多制度要从道德规范出发的理由,这样做并不能够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去做,才能够在道德规范的引领下,改变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状况呢?在学习一些大家的观念,一些有着现实价值的做法之后,自己也亦步亦趋地思考着一些想法。希望有引玉之效。其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愚以为人本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民主,俞可平说:“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要在学校的环境下实施民主,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学校要积极倡导:在用人制度上,“赛马”比“相马”更重要;在评价制度上,鼓励比“诊断”更重要;在分配制度上,激励比惩罚更重要: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集中体现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在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多数老师意识到,改革是必要的,支持、参与改革是自己最好的选择。我们学校全面按照教育局的改革文件,高度地坚持原则,极大地灵活实施,在副校长提名制基础上,实施中层教干由副校长提名,全体教师参与测评排名,校长室集体研究决定任职,全程公开、公正、透明实施,教职工对这样的做法极为认可,对学校新学期的工作热情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开学准备工作上突出:早、先、细、优等特点,自我加压,主动改变的情况有很大的增加。真正体现着“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其二、用道德规范引领,用制度来自警。学校的管理从道德规范出发,能够落于自我管理是每个学校管理人员希望的理想状态。国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国家颁布这样的基本规范,其实就是一种导向,并非是强制或者严格要求执行,既然是规范,作为公民,特别是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希望重任的教师,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就有一种必然的要求,率先垂范,同时学校适时地加以强化,把教师的努力逐步内化为习惯,把教师的行为习惯作为典范,引领着学生和学校整体进步。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提高的需要,制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摆设,因为自我约束在这时候比制度约束的效果还要有更为切实。也许在多数的情况下,制度也可以成为遵守道德规范后的一种警醒而存在。其三、用近制度化管理来补充制度化管理。这样的提法似乎不是很科学,可是我想阐明的是一种想法,姑且算作合理吧。纯粹的制度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冷漠的数字,也可以通过数据来初步判断一名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在数字公布的一霎,也许伤害不仅是表面上看起来的满不在乎,应该是看似坚强背后的一种愤恨或者冷漠,这都是制度化所无法避免的。也许我们会为此努力妆点一些变化,人本管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提法,更是许多管理者孜孜以求的模式,可是结合得如何,不得而知,也许是很好,只是恰到好处是很困难的。对这些我也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说道,不过也可以介绍两点做法。一、通过活动来引领。学校活动里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师生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愉悦,特别是活动设计的原始想法就是促进师生的发展,更可以激发师生对于学校的信任和依恋。作为学校积极打造活动平台,营设活动氛围,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合理的、富有意义的活动是学校应该首选的运作方式。二、通过加强交流来处理制度管理中的遗留问题。制度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伤害人自尊心或者利益的做法,这对于现实的员工实际环境来讲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尽管是自身先违反了制度,但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原因,只会把原因归结为管理的执行者。在管理过程中,我积极倡导:管理人员要积极努力主动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我相信朱永新的那句话:“世界上90%的矛盾来自于缺乏交流。”我认为交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化解很多貌似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我坚信: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不愿意解决的矛盾心理。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那么积极交流就是同事和谐、单位和谐、教育和谐的良好解决方式之一,这也符合关于交流的“1+1”提法。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探索永无止境,也许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有越来越多思考,也会产生更多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