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即天道、天命、宇宙观。西方的宗教世界里上帝即是创造一切的神,是天。而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阐释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这和儒学的治国修身之道是有相通的。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学强调的是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荀子本来也可以成为一代大儒的,但因其主张人性本恶而更多的被后人所排斥。
地,即大地山川。儒学认为大地创造一切,人类依附大地生存,古代皇帝要祭天,而各诸侯则要祭地,以示感恩。人类的活动要尊重大地本来的面貌,顺从自然规律,这和西方认为的“上帝是彼岸世界,人间是在此岸,人类可以‘移山填海’”是不同的。
人是五行秀气,由金、木、水、火、土合气而生的,是大自然的精华,所以人要从善,遵循自然规律。
事,即人间万事、事理、规则、理论、科学。自然界有其规律,人间也有其规则。
物包括各种物儒学主张人要对物有顾惜,追求简约忌奢侈,避免大量消费、污染、生态失衡。
今天,皮老师主要讲的就是这个“人”。
人包括人性、人道、人伦。立乎人道应乎天道则成王道。人“参赞化育”,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人是儒学的核心关切。所以说儒学是实在而务实的世界观,直面人间。人需要爱,并能用爱创造完满的人生。仁者爱人,并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皇帝仁政并能够以德治天下。这也是自秦汉之后以儒学为尊的原因所在。儒学倡导建立和平而美好,有人性的人间秩序。所以凡事要培养一份正面心态,积极为事,面向光明,凡事欢喜,凡事肯定。主动去爱。亲近他人,也是不断自我了解自我提升的法门。“没有朋友,没有爱,我们就无法认识自己。”
人并非天生就具有一种大的气度,大爱需要熏陶培养。培养爱的能力。爱不是知识。爱是一种人格的力量!需要长期修养。即修德,宽以待人、责人先责己、日三省吾身、凡事宽容。即克己,检点生活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可以做的事做起,克除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吸毒、好骂人等恶习。读书,读好书,是人修身养性的一大法宝。
同时,人应该自己去天地间发现、探索。书是第二手的资料,亲历才是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人还应该广结良友。此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百般朋友互不取代,都是必须的。
他认为,人道之始是爱情: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有人群而后有君臣······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的深处接近博大而深远的佛学境界。这就是需要学习的灵魂之爱,精神之爱。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就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