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建水电站,他算的是利国利民帐
皮正新1960年出生于火连坡镇澧松村,老家就坐落在边山河名叫滴水岩的山腰之上。洈水在山脚蜿蜒流过,与湖北沙溪坪隔河相望。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从小就受到“孝悌为大,诚信为德,勤谨为本”的家训。他干过供销员,当过厂长,涉足过旅游服务,开过茶楼,经营过房地产。经过20多年的打拼,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诚信,终于成为拥有几千万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公司老总,并在缅甸拥有钨矿、铅矿等产业。
这一年,他正好回滴水岩老家过春节,不想就被火连坡镇的党政领导和村支书“缠”上了。轮番地向他诉说:“边山河可投资兴建个水电站,而且以前谈过五个老板,就是没谈下来,恳请在外发了大财的皮总投资水电站,为家乡把这口气挣回来。”
皮正新被家乡的领导们真诚感动了,便答应进行考察。算了下帐,边山河水电站投资要1200——1400万元,装机才1445千瓦,年发电600万度,每年回报约100万元,给政府的税收和水资源费数十万元,需要十几年才能收回投资。这笔资金如果投向房地产或其他短平快项目,最多3年可翻一番。这帐一算还真不划算,但考虑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很环保的项目,能造福家乡,回报乡亲,他毅然决然地拍板了。
2006年10月,水电站终于破土动工。在水电站指挥部大门两侧,皮正新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兴利除弊,巨构驯风水;湘情楚结,福祉泽澧松”,横联“寸草此心”。
历时一年多,2007年12月,投资1450万元的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看到水电站能缓解了山区农村用电紧张状况,皮正新又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2、建农贸市场,想的是让乡亲们唱主角
身为大老板的皮正新对自己却异常“吝啬”:一个挎包他背了8年;花14元在义乌小商品城买的两条领带,他用了10年。可是,他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对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他却非常慷慨大方。火连坡镇修敬老院缺钱,他捐了5万元;修乡村公路,他解囊22.5万元;改善滴水岩乡亲的饮水,他投资20多万元;临近乡镇修办公楼他派人去支持;连家乡对河的湖北省的乡村搞公益事业,他也闻讯去捐助……
然而,他也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07年春,一个更大胆
的计划在他脑海中形成:建一个边山河边贸大市场,让周边的乡亲唱主角。
“皮总的想法不错!澧松村将是澧州第一村!”他的计划被澧县县长常务会议和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
澧松新农村试点村,采用外仿古内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将中国古建筑的庄严、质朴、和谐与现代建筑的坚固、舒适、实用有机揉合,配套村民文化广场、典雅文化小街、衬以多层次立体绿化,达到“历史繁华再现,南北物流通衢”的至高境界。
新村投资5000万元,将建成村民集约居住面积21467平方米,商铺面积10841平方米。功能区以农业、农村、农民所需供应为主,辅以农资产品、肉食水产、南烟北酒、土特产品等19个功能区,住宅均配置有沼气能源供应。此外,还配置物流中心和汽车站,3条湖南、2条湖北的乡村公汽环线,覆盖方圆10公里范围,方便近8万人交通往来和进场购物。
这显然是个长线投资项目,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但他仍然上马了。
几年过去了,边贸大市场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现已经配套建设了边山河汽车站、物流中心、服装辅料加工厂、鲟鱼室内工厂化养殖基地等项目,并成功举办了三届湘鄂边农贸产品交易会。经过几年市场培育,已形成逢五逢十赶集交易固定模式,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湘鄂边农村区域的经济。
3、建鲟鱼基地,为市场找一个产业支撑
2012年3月,皮正新也正在想着为如何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考察,他发现鲟鱼的确很特别,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鱼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据科学家考证,鲟龙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其许多脏器都有一定的药效或美容保健功能。
通过分析,边山河的地理位置与河水就具有养殖鲟鱼的环境和优势。鲟鱼喜静,边山河地段白天黑夜幽静无比,这做得到;鲟鱼需要清洁的水源,边山河近百里无工业污染,也能做得到。养殖场可采取接管道从滴水岩上引山泉、从边山河里抽河水养殖,并利用废水栽培有机蔬菜,生态净化后再入池养鱼,循环利用水资源,预计年产值2000多万元,并可提供约100个就业岗位。
皮正新在政府领导的鼓励下,通过反复磋商和论证,果断拍了下胸脯:“说干就干!速战速决!”3月3日到湖北宜昌看的鲟鱼,3月5日就开始动工,4月8日就进了鱼苗。于是,正新公司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投资3000万元,在湘鄂两省的交界的边山河畔,建起了一座室内工厂化生态鲟鱼循环水养殖场。年产值1200万元。工程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00万元,并可提供100个就业岗位。
4、建蔬菜基地,充分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皮正新还想到,将鱼池排出的废水用来栽培无土蔬菜。
他第一期流转土地278亩,投资2000万元,并规划建设了日光温室大棚、秋延大棚、育苗智能连栋大棚、猪舍、沼气池。配套建设了仓储、筛选包装车间、冷藏库及冷链配送物流中心等,项目完成后,年产环保蔬菜600万斤以上,可安排200人就业。
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公司充分利用现有鲟鱼养殖资源及生猪养殖来发展“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安全型的种植模式,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形成多级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达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目的。
2012年11月以来,正新农工贸公司种植的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已全面上市。保守估计,每年每个大棚经济收入近5万元。
5、建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路
2013年5月,皮正新还组建了合作社,形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共同体。
刚开始时,大家还在等待观望,但他们看到,皮总的大棚蔬菜生产是迄今最科学、最环保、效益最高的蔬菜生产模式时,看到聘请来的山东寿光市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时,他们动心了。
为了让大家参与,公司还用各种方式或派人给大家讲原理算明帐:“大棚采用的材料为钢管、楠竹、水泥柱等,以此搭建的穹形设备,外覆透光无滴膜,使之成为与外隔绝形成小气候的罩合空间,冬季利用电动卷帘机覆盖保暖被保温,棚内采用电动滴灌补水施肥,省工省料且高产。
由于皮正新敢闯敢干,且目标明确、计划周到、毫无私心,大家都来积极报名。目前湘鄂边界已有100多个农户入了伙。合作社成立后,由公司免费提供建棚指导和种植技术指导,并负责统一销售。无土地的其他人员及企业,也都通过公司代为土地流转,公司统一建设。
合作社对社内所有专业大棚统一部署生产,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管理,产品统一收购调运销售。然后将收益分配给各入伙的棚主及会员。在这个过程中,实行了全程透明公开,由股东推选的代表实施全方位监督。
正新公司的发展模式,省市县领导都十分重视。省农村工作部的蔡建和部长曾亲自到基地参观考察,对这种生态循环经济械给予高度评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也认为:“象这样的零排放,象这样的循环模式,在全省还无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