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常姓网 > 常氏名人 常氏名人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常姓展区

常遇春(1330—1369)中国明朝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将领。安徽怀远县人,汉族。元末从朱元璋起兵,转战江南,创建江南根据地。历任先锋都督、中翼大元帅、行省参政。后西征陈友谅,东攻张士诚,定鼎东南。升任中书平章、鄂国公、征虏副将军。1368年他与徐达北伐中原,攻克大都,灭亡元朝。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著。死后被追封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谥忠武。常遇春用兵威猛,治军严整,善抚士卒,关心疾苦,军中亲切呼为“常十万”。后人看取历史,常为名人精神所感动,丰功伟绩所感叹。精神是一个历史人物能动地影响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价值。精神来源物质世界,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在物质前提下充分体现一种存在。在常遇春身上,是一种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意志,发出来的是人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系统来说是三种精神。

一是忠诚精神。常遇春参加朱元璋起义军后,他忠于起义大业,积极反抗元朝暴政,每逢大战挺身在前。出身贫苦农民的他深知百姓疾苦,1359年,他在和胡大海镇守浙江时,看到百姓对军队的负担过重,即提出取消寨粮制度,减轻人民的赋税。对于英明领袖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邵荣也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大将,功劳不在徐达和常遇春之下,但是在1362年,他和赵继祖反叛朱元璋,事情败露后,二人被捉。朱元璋看在以往功劳上想赦免邵荣,判他幽禁。常遇春说,叛逆大罪应当重判,主公不忍杀他,我们也不和他共同生活在世上。朱元璋只好把邵荣正法。也是在这一年十月,驻守皖南的罗友贤私通张士诚,准备反叛朱元璋,常遇春奉命平叛,他率兵赶到神山寨,迅速剿灭了叛军。

二是勇武精神。英勇善战在常遇春身上体现的最为充分。作为名将,身先士卒,勇敢战斗是最基本的才能。常遇春驰骋疆场十五年,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创造了一系列战场胜利的功绩。除了1360年春围攻杭州,因紧急调令没能攻下杭州外,纵观其他战绩,无往而不胜。1357年,他和徐达攻取宁国,被箭射伤后仍然裹伤再战,终于擒获守将朱亮祖。1355年六月的渡江之战,在诸将不能前进之时,他驾驶一只战船冒着飞石,勇登采石矶,夺取头筹。大战鄱阳湖、射伤张定边;驰援池州、长兴;攻取荆州、襄阳;救援安丰、围攻庐州;围武昌、打援敌;攻克平江城;一箭定河南;战太原、取凤翔;救北平出塞北等等无不凯旋大捷。

三是奋斗精神。一个人的创业成功离不开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地进取。常遇春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下崛起为一代名将,和他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曾自豪地说,给我十万兵马可以打败天下所有的对手。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但他同时又很谦逊。徐达比他小两岁,因为用兵持重,智勇兼备,一直被朱元璋作为主帅使用,而常遇春担任副手。常遇春咸服徐达的仁义智慧,积极辅助。二人配合默契,统兵作战,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于是有“一时名将称徐常”之说。常遇春善于吸取有益的经验。鉴于他在池州之战后杀俘虏的事件,在日后的赣州之战中,他运用智慧,逼降熊天瑞,破赣不杀,被朱元璋称为仁义之师,说宋朝的曹彬也比不过他。对于朱元璋说他在武昌时和小兵比武,不是大将所为。他好像并未听进去,1368年四月在河南他又是单骑突入元兵阵营,冲锋在前,全然不顾危险。但在1367年,围攻苏州时,他却能用王弼双刀之勇破张士诚的兵马。常遇春的戎马一生,是艰苦作战的一生,复合体现了勇敢、智慧、仁德的品质。

今天,我们远离了硝烟战火,但名将身上的精神应该被我们传承下去,把作战精神投入到新时代的创业之中,成就名将经理人。战将的精神就是现代职业经理人的精神,英勇进击,开辟市场,服务人民。

常遇春颂词:

大元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英勇善战动天地。

烽火正熊,狼烟飘起,惹动红巾狂飙急。

跃马奔驰,安下一片社稷。

踏浪飞舟,推波助澜向天际。

奇男子,纵横华夏,江山统一,

南征北战奠地基。

壮志凌云,满怀正气,十万民兵夸神奇。

忠武谦谦,憾发征伐叹息,

赤胆昭昭,英雄大业垂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