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倪姓网 > 倪氏名人 倪氏名人

香港著名作家倪亦舒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倪姓展区
亦舒,原名倪亦舒,是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的妹妹。祖籍浙江镇海,1946年9月25日出生于上海,五岁时随家人到香港定居。亦舒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之后成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1963年,亦舒发表了首部个人小说集,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 等,亦曾改编为电影。除小说外,亦舒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亦以笔名“衣莎贝”在《明报周刊》撰写专栏。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周刊》任职记者,并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曼彻斯特攻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随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佳艺电视台编剧。[1]  

亦舒十四岁时,便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十五岁时已受报刊编辑追捧,于1963年(十七岁)发表了首部个人小说集《甜呓》。当亦舒一露头角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花,并将亦舒、倪匡、金庸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文字特点

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亦舒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纔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容易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七十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等。

她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 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可以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然读者爱读亦舒的小说,首先还是因为她的小说写得精彩,写得通俗。正如她自己说的,“流行小说一向动人,不流行也不能著名,不动人不能长期受欢迎。一提通俗,以为就有贬低的意思,其实,对于写流行小说的作家来讲,这是溢美之词。因为“小说写得越通俗越好,小说是写来给广大的读者看的,又不是写来给考古家作研究的,不通俗——乌可乎?”倪匡(语)

家庭状况

亦舒本人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蔡浩泉,是个才子,生有一子名蔡边村;第二任即现任丈夫,姓梁,曾是港大教授,育有一女。

倪家兄妹

老大:倪亦方,定居大陆辽宁,历任厂长、教授级工程师。用他的话说,弟弟写科幻小说够浪漫,妹妹写言情小说更浪漫,但都没有他浪漫。因为他信仰的是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政治理念的不同并不妨碍亲情,倪匡说他很享受在电视上看到哥哥。

老二:倪亦秀,专攻数理,是很出色的会计师,在大陆。

老三:倪亦俭,电器工程师。

老四: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亦聪,倪匡是他的笔名。一九三五年生于上海,香港著名作家、小说家。[2]  

老五:倪亦平,居香港,是飞机工程师。

老六:倪亦舒,即为亦舒本人。

老七:倪亦靖。25岁读完机械科的博士,当前是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

争议事件

亦舒,一个太聪明的女子。因为聪明,所以她宿命也向上。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里。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桑过后的平淡,波澜不起,生活依旧继续。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亦舒笔下的人物仿佛就在自己身边或许就是自己,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亦舒走红的时候琼瑶也在走红,于是人家说;“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她却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但她承认琼瑶有琼瑶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说写到了尽乎顶点。如果说琼瑶小说是写给Loli看的,那么亦舒小说则是写给Tomboy看的。与琼瑶小说中高大完美、给女人带来幸福的男主角相比,亦舒笔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仅《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有如下数类:多年来老实正经、勤奋向上的丈夫,忽然发现了真我,在公司踌躇

满志而窝窝囊囊混了半辈子的男同事,打着“我老婆一点儿也不理解我”的旗号向单身女人讨便宜;20多岁的男孩子,大学刚毕业,却想在成熟女人身上寻找经验及安慰;他想寻找文雅体贴、热爱艺术、知情识趣的合伙人,正如张爱玲说过的,“不过是个男人”。不过是个男人!那你还能有多少指望?

所以亦舒的女主角,大半是早早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深情的女人,只以自爱自立为本。她们当中有单身的女强人,虽孤单并不叹怨,但是有时嘴巴还相当硬,笑话一大箩;也有最终找到另一半的(却是用头脑,不是用心)--稳妥、开明、体贴的男人,是经历沧桑的女人最好的归属,与那种惊天动地、可生可死的爱情相比,这一种亦舒更有把握。

然而,“这是另外一回事,”亦舒反复说着,似乎有一丝凄凉之意。也许她心中仍有梦想?梦想又如何?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一切都注定充满矛盾,包括爱情。

爱情是可疑的,友谊--女性间的友谊--却被亦舒推到了至重的位置。她的女主角大都有至少一个女性挚友,或是姐妹,或是母亲,或是女儿,或是同学、同事,甚至陌生人、情敌,和她站在同一战线,欣赏她、鼓励她、帮助她。在这里,女性友谊是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尊重与热爱,是感情的需要,甚至是对另一性别的不公正对待的联合反抗。

亦舒写出了这种友谊的温暖和珍贵,也写出了它的脆弱--的确是脆弱的,在男性为主宰、女人们“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的社会里。《我的前半生》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子君因唐晶与未婚夫同居而倍感失落,甚至的她“无理取闹”,知道往日友情不再,悲叹“无法力挽狂澜”……纵然后来她们言释前嫌,重归于好,那种悲哀却仍然存在。唐晶远嫁,从此天涯,从前相依为命的日子只能留在回忆中,成为永远的牵挂了。

孩子是亦舒心中的另一种牵挂。她的小说中常有孩子的角色(大多是单身母亲的伶俐早熟的小孩),她对他们充满感情。这种感情,甚至化成了对整整年轻一代的爱与欣赏:“他们会享受生活,知道什么是自己所要。”“他们多么会思考,多么懂得选择。”“我们那时,越是不切实际越觉着浪漫,跟情不投意不合的男人分手都要分三年才成功,一个人有多少三年?这一代年轻人真正有福,社会风气转变得这样开放活泼,弹性大得多……”

而这一切,在另一些作家眼中,也许就是人越来越自私、浅薄、耽于现实享乐的表现,就是古典优美之情不再的忧心感叹。但亦舒不。亦舒是开放和务实的。也许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热爱,她愿意相信未来,相信一切的转变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所以20多年过去,一代人读过亦舒,另一代人又在读亦舒了。

亦舒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她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这一点并没有影响其作品流行。这其中的秘密,大概是亦舒的那一种女性意识,是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不止一次从内地发行的生活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温馨故事”:女孩子谈恋爱,“失了身”,又没嫁成,自知犯下弥天大罪,痛苦中却遇到了真爱的男人。几番挣扎后终于决定以诚实为重坦言相告,男人居然原谅了她。天哪,多大的恩典,多大的幸福,多么的感动……而同样的事,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

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我希望我与夫家所有人不和,吵嘴不停。我希望做一个幸福的女人,请你帮助我。

很好笑是吗?笑的时候你流泪了吗?这就是亦舒,生于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受过西方教育,骨子里却是中国的,这是我们觉得她最亲切的地方。放一本亦舒在背包里,犹如放一盒珍爱的胭脂--亦舒说:一个女人,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身份,都少不了这一盒胭脂--胭脂是一种象征,这种女人,那种女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得更美。

2013年的母亲节,各种感怀母爱的情绪在网络上发酵。而微博上一则名人轶事之前被广泛流传,就是香港女作家亦舒被质疑抛弃亲子的故事。亦舒被质疑抛弃亲子,源于2013年4月底德国柏林举行的“注意柏林”影展。旅居德国的中国香港导演、画家蔡边村参展作品、自编自导的纪录片《母亲节》,介绍了他寻找生母的经过和心路历程。纪录片中,那个和儿子避不见面30多年的母亲,正是著名女作家亦舒。

据香港媒体报道,旅居柏林的蔡边村,是亦舒19岁时与前夫画家蔡浩泉诞下的爱情结晶,但才子佳人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3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