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鑑,字绍唐,号心斋。光绪三十四(1908)年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制科孝廉方正,为六品,功名为贡生。1860年出生于山东利津耕读之家。自幼好学至孝,品德高尚。光绪八年考入黉门。光绪十四年为山东省岁考贡生。光绪二十一年奉旨京师,恩典内谕(京中大臣子弟的老师)。光绪二十四年奉旨任湖南督考(省贡院督察官正六品)。光绪三十二年荣归故里。宣统元年,考取制科孝廉方正。同年在讲学中获得武定府以及山东贡院的赞誉,赠匾上书“齿德兼优”四个金色大字。宣统二年,主持创办了“乐道轩书斋”,建立了培养成年学士成才的教育基地。民国十九年,在薄家前辈的提议下,他主持并组织了薄家庄四街起名,凡薄家庄的文人和外地的学生都应约前来为四街起名,同时进行书法考评。此举既为薄家庄四街起了名字又考出薄家庄"十大名笔"。影响了武定府利津县内许多文人学士前来祝贺。利津县知县和武定府书办也亲自来薄家庄祝贺、题词。
他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学生遍及利津,都是才高德美之人。他在济南毛东明(清末朝臣)府上坐馆授徒期间,因学识渊博名气益盛,泉城名士多有不服气者,聚而出题发难。薄如鑑处之泰然,虚怀若谷,从容应对。广博的学识和谦逊的态度赢得了名流文豪的钦佩并结交为好友。一时在泉城传为佳话。后来回乡办学,学人皆恭敬地称呼其为“大老师”。许多在其他地方学有所成的人也慕名投到“大老师”名下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以自诩是“大老师”的弟子为荣。
有教无类,爱才济贫。教书接收束脩是很正常的事情,对那些喜欢上学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薄如鑑从不强求一律,甚至于减少或者免收束脩。在教学上对待学生无论贫富却是一视同仁。学生薄立泉自述,大老师因他愿意读书又家庭困难从未收过他的学费,为了报答师恩,每年春节都要亲手剪纸,献给老师两串纸元宝。似薄立泉这样的并非个别情况。“大老师”的宗旨是教出人才,育出美德。不以报酬为目的。
重义轻利,仗义疏财。薄如鑑为人诚信不重钱财,每当购物时从不打价,都是用手托着钱让人家自己收。当时四周的生意人皆知道老先生的风度,都发自内心的敬佩。薄如鑑弟兄七个他为长兄。当时家有许多房屋和田地,可谓人财两旺。四合院大门口高高竖立着两根带刁斗的旗杆,大门正面悬挂匾额“县政府第”,门内过道四面分别悬挂的是“贡元”“孝廉方正”“齿德兼优”“热心公益”黑底金字的大牌匾。(可惜的是“大跃进”年代把牌匾做了学校的课桌。皇帝颁发的圣旨也被红卫兵烧了。)在分家的时候他率先表态:只要有个住的地方,我用这把戒尺就能够维持生活了。其他财物全部分给弟弟们,只要你们都过得好我就非常欣慰了。就是这样弟兄们之间你尊我让十分融洽,弟弟们对大哥尊重有加。薄如鑑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自足安乐。
大老师薄如鉴七十六岁仍然坚持亲临课堂执教,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老夫子既得皇封功名又在乡里德高望重,许多名门乡绅家有白事,都要车马轿子邀请大老师做点主官。名望很高。七十九岁病重卧床,次年驾鹤西归,享年八十岁。时在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