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观恒,1746年出生于新会县棠下乡石头村蓬莱里(现属江门市蓬江区),1812年12月20日在广州病逝,享年66岁。
十三行商人中,排行第二的广利行的老板卢观恒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超级富豪”。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40岁时仍无妻室。也许是时来运转,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帮人看店的小伙计卢观恒成了外商的贸易中介,十数年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广利行的老板,拥有千万家财,是新会历史上最大的富翁,是当时全国第三大富豪。
清朝政府规定:“外(国)人不能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必要时,必须经过公行之手续”(武育干著《鸦片战争史》第20页)。十三行不仅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在鸦片战争前还兼有外交职能,是清政府的“外交部”,而行商首领,便是兼职的“外交部长”。卢观恒作为行商首领,在中外交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英国为侵占澳门,1801年,派出兵船剌犁巡、爹力号驶抵广东洋面,1802年,集结在广东海面的英国兵船多达6艘,兵千员,满载兵械炮具,随时准备登陆澳门。卢观恒、潘有度等行商多次代粤海关监督传谕英国大班,饬令“速将刺华、花臣、爹力三船,并先到巡船各只,一并催令扬帆回国。”经卢观恒等反复交涉,1802年7月4日,英国兵船全部离开中国海域,英军第一次图谋攻占澳门被化解。
1808年9月,英海军少将度路利率军攻占澳门,又派军舰驶抵十三行停泊,度路利经卢观恒向两广总督吴熊光投禀,要求准其“在澳寓住”。吴接禀后令其撤到黄埔候旨,后又由卢观恒传谕英国大班,饬令英军从黄埔撤出,次年3月,度路利被迫率军撤离中国,英军第二次占据澳门的企图受挫。
1810年1月16日,靖远街工人黄亚胜在猪巷口被英人委林、晏多尼、百力刺杀死,2月13日,粤海关监督常显谕卢观恒、伍敦元:“转饬该国大班交出凶手。”卢交涉英国大班,知凶手巳逃离中国,并悉英国大班刺佛也准备回国述职,便据实向主办此案的南海县衙禀报。粤海关监督又谕卢观恒、伍敦元:“暂缓发给大班红牌出口(离境)。”后来还是卢观恒等出面担保具结,刺佛才得以回国。
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多
据有关史料记载,卢观恒致富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良多。
1801年,永定河发大水,北京受灾,皇上下令全国捐款赈灾,潘有度、卢观恒等行商共捐资25万两。
1806年,广州发生粮荒,许多人被饿死,卢观恒与潘有度各捐2.5万银元,从印度购入大米赈济灾民,使许多人因此得以活命。
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是1805年由英国传入广州的,行商郑崇谦把它译成中文(《种痘奇书》),又募得梁辉、邱熹、张尧、谭国4人学习此法。为使国人免受天花病之苦, 1808年,卢观恒、伍敦元、潘有度合捐数千金于洋行会馆,复由英公司大班刺佛自小吕宋载十小儿传牛痘种至广州,延聘邱熹、谭国两人免费为市民接种,“有不愿种者,反给以资,活婴无算。”开了中国群众性接种牛痘之先河。
1908年,西关绅士何太清、钟启韶等发起修浚西关各濠渠,向卢观恒、潘有度等行商集资,卢等各捐出大笔款项,成立“清濠公所”,主持西濠涌等河渠的疏浚、整修工程,后又用余款兴建了有名的文澜书院。
1811年,黄河北岸倪家滩和南岸七巨港等处漫口,灾民无数,朝廷命各地出钱出力抗洪救灾,卢观恒与各行商共捐款60万两白银。
嘉庆初年,卢观恒捐出巨款,修筑、加固家乡新会棠下周郡、横江、天河三围的大堤,以抵御西江洪水。
卢观恒作为行商,常年与洋人打交道,深知知识的重要,为此,他多次捐资办学。他曾捐田700亩,以田租作石头乡卢族义学常年经费。又捐田500亩,成立紫水义学、紫水义仓,以田租作新会全县义学经费,新会官立中学、西南公立两等小学、邑城公立两等小学、江门景贤高等小学等学校,其常年经费主要来自紫水义学、紫水义仓。
卢观恒除了捐资赈灾、办学、兴修水利和社会福利外,政府的摊派、差饷、军饷也花费不少。1808年,两广总督吴熊光因饬调官兵,急需银两,卢观恒捐助1万两白银。由于卢观恒对朝廷、社会贡献良多,因而卢观恒晚年虽多次申请不再担任十三行首领职务,仍不获批准,卢又循潘有度之例,想用钱买退休,也不获准,直至病逝在任上。
顺便一提的是,卢观恒生有四子:文举、文锦、文蔚、文翰。其子秉承乃父遗风,乐善好施。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南海县筑桑园围石堤2300余丈,需银7.5万两,卢文举虽是外乡人,仍认捐4万两,后当局又将该款拨出一部份转修三水石角围。道光二年(1822年),西江发大水,新会棠下周郡、横江、天河三围大堤崩决,卢文举捐银13.3万余两,筑石堤3458丈,又捐出黄布臀田825亩,以地租作三围的常年维修费用,奏免村民每年每亩6分钱之加派基工银(防洪费用),还捐资万余两开垦堤外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