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李姓网 > 李氏名人 李氏名人

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李烈钧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李姓展区


个人生平

李烈钧父名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李烈钧以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被武宁彭县令录取选送江西武备学堂,后又以学术两科兼优于光绪三十年由学堂选送北京应试。合格后由北京练兵处选赴日本学习陆军,先入士官十二联队实习一年,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学习一年,在日留学期间,他与黄兴等共同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孙中山抵东京,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与孙中山初次会见,在东京富士见楼神田俱乐部,直接听到孙中山的关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长篇讲演,对革命倾服之念油然而生。光绪三十三年,经张断、王侃介绍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李烈钧自日本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因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暗通消息,及资助路费,逃至上海,通过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义等人介绍,于宣统元年(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不久,接任陆军小学总办(校长),曾暗中协助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李烈钧贺赠联

坐谈立使淮南惧;

问讯方知冀北空。

——集苏轼句赠马伯援

首阳山下漫采蕨;

渭水河边学钓鱼。

——赠同乡杨赫坤(隶书手迹联)

这是一副隶书,却又有魏碑的意味,横画尽处,多用批法,且见棱见角,很有拙味,笔划工整老到,一丝不苟。

杨柳不随春色老;

劲松唯有岁寒知。

——书题赠友

连环已解如神手;

新妆渐画入时眉。

——集北宋•苏轼句书题赠友

上联集自《记梦》句,下联集自《七绝•呈定国》句。

履险如夷,求贤若渴;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书题赠敬虚(谢远涵)先生(隶书手迹联)

李烈钧虽为武将,却也熟读百家,贯通经史,“电文自出心裁,阅者叹服,不知其为武人也。”“本起韬钤,好近楮墨,尤擅汉隶。人得其片纸,珍同拱璧。”他的诗文作得很好,尤喜书写楹联。早年喜临邓石如、钱南园法帖,后又临遍汉晋诸家名碑,尤爱张公方之严正,爨宝子之奇崛。李还与谭延�]过从甚密,拜谭为师学习书法。谭是晚清最后一届翰林,擅长颜体。李受谭影响,书法大有长进,擅长楷书、隶书。庐山仙人洞有其题写的“常乐我静”、厦门鼓浪屿日光岩有其题写的“日月俱悬”,字体方正,笔力遒劲,可窥其书法力度之一斑。作品多为忧国忧民,切中时弊的有感而发之声,或颂扬先烈,或呼吁抗战,或高歌气节,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此联为隶手迹联,联语均为成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字形起落,用笔方正,行笔平缓,一丝不苟,既有隶书意趣,又有魏碑的味道,自创一格,个性鲜明,于古拙中见凝重,于继承中见新貌。上款为:“敬虚先生法家正之”,落款为“李烈钧”,下钤印章两枚。谢远涵(1875-1950),字敬虚,江西省兴国县人,清•光绪甲午(1894年)中进士,时年仅19岁。曾为清廷监察御史,为人刚正,铁面无私,人称“铁面御史”。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献身民主革命,在广州曾任孙中山秘书。1959年赣州市文管会成立,将谢敬虚之书画藏品悉数征集入藏,现已成为赣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