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学家雷大升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雷姓展区
雷大升 (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清代医学家,六神丸创始祖先,其先世江西南昌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民间验方、丹、膏、散,在处方和炮制方面独辟蹊径,颇多创造,偏重于应用治疗性较强的麝香、牛黄、珍珠、犀角、蟾酥等细料药物。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吴门名医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了诵芬堂老药铺,始创雷允上药业。雷大升著有《金匮辨证》、《要症方略》、《经病方论》、《丹丸方论》等典籍。由于医术高明,治病有方,名声遍闻苏州,蜚声杏林。
人物生平
明朝初,雷允上的八世祖雷唐(尚虞)在江苏常熟出任掌文教的官职,相当于在江苏常熟担任教育局局长。其子雷羽中(凤霄)以“成化进士,出知于河南彰德府”,担任河南彰德府的知府。
明代中叶,雷羽中之子雷祖泽(维康)居住于无锡县梅李乡之秦村;后又迁往苏州定居,这就是雷允上祖上从江西迁往苏州的轨迹。
清朝初,雷允上之父雷嗣源(启阳)为“拔贡生,官居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也被称为“小军机”,可是算是中央大员了。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四月二十六戊时,雷允上诞生。雷允上“幼即孤露,稍长砥行读书”,也就是说雷允上年幼的时候,就已经丧父,因此家境贫寒,年纪稍微大些的时候就开始发奋读书,博学广览,尤酷爱读医药书籍,但因孤贫,年十九岁即入赘毛氏,当了上门女婿。
1723年(清雍正元年),雷允上负病北上入都“应京兆试”,毕竟早年砥行读书的目的,无非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结果事与愿违,到京后,他病情加剧卧床不起,未能参加考试,待病愈后,启程返里,有感于世事无常,从此无心仕途,拜姑苏名医王子接(字晋三)为师专心学医;并在学成后,历游燕齐间,采药于深山大川及悉心钻研医药,从事丸,散,膏,丹之修合。
1734年 (清雍正十二年),雷允上设诵芬堂于姑苏老阊门外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行医卖药。雷允上精于医道,并修合以香料丸散为主的时疫急救药及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常见、多发病的治疗药。因此,雷允上的丹丸治病救人得心应手“为时所重”,也就是成了当时社会大众所倚重
1736年 (清乾隆元年),雷允上辞谢了举荐其参加博学鸿词科后,遂以雷允上医名挂牌行医设诊所于诵芬堂内,集医药于一处经营四十五年之久。据《雷允上墓志》载“吴郡工岐黄术者固不乏人,而雷公南山以经济才治活人者,尤矫然绝俗”。雷允上医术高明,对症用药,“治病无不效”、“遇贫者与之药”。于是,雷允上便声誉鹊起,名噪姑苏,成为吴中名医之一。
雷允上重医德,对贫苦病人经常能免费诊治给药,“悯彼、尽心救药”;而在医道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还著有医药著作。他是姑苏清代的名医之一,在《苏州府志》、《吴县志》等地方志中和《雷允上墓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资料、辞书中,均有所记载。
1737年(清乾隆二年) 闰九月初二申时,雷桂(字宫蟾,号秋涛)出生,作为雷诵芬堂的发扬光大者,雷桂早年并没有跟随父亲学医,担任广西梧州参军,权苍梧县事。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乾隆十一年和十三年两次大疫中间。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马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阊门上岸,到七里山塘书“山塘寻胜”,此御碑亭至今犹存。想象乾隆爷一到阊门,距离诵芬堂距离不过一里,闻到药香,禁不住垂故诵芬堂的情形,似历历在目。
雷允上尽毕生精力经营诵芬堂达四十五年之久,在其行医卖药的生涯中,民众把雷允上医名和诵芬堂铺名连称为雷允上诵芬堂。之后,甚至有只知雷允上,不知诵芬堂者。
1779年 (清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初八辰时,雷允上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人物家庭
雷允上原配夫人是毛氏,“观察叔公女”。观察,是清代对道员的尊称,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雷允上也算是重新过上了官宦家庭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毛氏夫人去世,无子。“继配朱氏,秀野公女”,“簉室陈氏”,雷允上续弦的夫人为朱氏,并且还娶了一房妾,陈氏。朱氏生子雷楷、雷椿、雷桂。“楷、椿具先公卒”,长子、次子都先雷允上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正房仅留下三子雷桂。妾室陈氏生子雷兰。雷允上还有三个女儿。
著作
雷允上曾著有《金匮辨证》、《要症论略》、《经病方论》、《丹丸方论》等书。晚年,他常徜徉山水,垂钓葑溪、扼琴松壑,并肆力于诗古文,有自订琴韵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