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况姓网 > 况氏名人 况氏名人

翰林院检讨况绍中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况姓展区
况绍中,字宝斋,清朝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鄂家边湾人,历康雍乾嘉四朝,享年八十有余。自幼为科举成名饱读四书五经,可是天违人愿,累试不中,后来一直办私塾,教书为业。之后一边教书,一边备学赶考,矢志不渝。每逢乡考中试,场场报名,有时还与其学生同考场。由于从教多年,为师渐有长进,其门下学生不乏有中取之人,真乃徒进师不进。更有趣的是,这些考中的学生后来都有一官半职,有的还被朝廷派遣,回鄂督学监考,这样昔日的“学生”,就考他这个“先生”了。

     相传,一次朝廷开科考试,况绍中也在赶考,监考官就是他昔日的学生。此“学生”早闻恩师经历,见他考试不“进”年龄进,先生不“中”学生“中”,很是同情,于是就把他这位昔日的先生请到一处说:“您昔日是在下之师,今还是我的恩师,这场考试,先生就不必考了。”此情此景,是这况老先生最不愿意看到的,见“学生”如此一说,不知是取笑还是感恩。这监考官早就看出老先生的心思,接着说:“先生连年赶考,令学生佩服,如今先生年龄大了,还率门生同考,我过意不去,今日我作主,只出一题,只要您答对,就算通过。”这老先生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岂不给您添麻烦。”这监考的“学生”说:“早闻先生从业,所教学生很有长进,先生还是有水平能力的,今日在场有人为证,只要答对我的题,我到上面就能交差。”众人点头称是,眼看他出题。这监考官略有沉思,说:“您从师为业,学中中举进士者,大有其人,有目共睹。师生同考,徒进师不进,令人费解。我就以‘徒进师不进’为上联,请您作对。”

     这考试,实际上是作对联,区区几个字就可。古代对联是读书人的必修课,文人间也随口以作对为乐,对联,对文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的事,不时出现秒对。说简单也不简单,对联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连贯,上联好作,下联不一定好对。两人作对,还需要头脑机灵,反应快。这里顺便讲一下况钟作对的故事,相传况钟年轻时聪颖好学,写得一手好字,时一新任县官需物色一吏员,况钟被推选见面,县官为了试试钟的才气,就指着窗外的宝塔出上对:“宝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况钟看见县官的手,立即作答:“手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作罢,众人大呼妙对,可见况钟才气非凡。

     言归正传,这况老先生一听此题,“徒进师不进,”的确是事实,自己也问过自己多次,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差在哪里。此时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一时难以作答。后来回乡,乡邻亲友问他考试如何。他说:“莫谈,这次是以前的学生单独出题,以‘徒进师不进’为题作下联,我没有答上来,惭愧啊!”众人一听“徒进师不进”,感觉也是啊,你一言我一言说开了,“这些年,你教的学生确实考中不少。”“学生能考中,证明先生有水平吧。”“与学生同考,徒进师不进,这现象出现一次可以说的过去,几次都是这样,费解!”众人问徒进师不进是怎么回事,况绍中听了也不很舒服,就随口说:“还不是人能命不能?!”算是自嘲。大家一听,大惊,说:“你这话早点说就好了,”“徒进师不进,人能命不能。”是啊!这不仅点出了个中原由,更是一绝妙之对。众人无不为之惋惜。这关于他“徒进师不进”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笑话。

     况绍中晚年积极参加朝廷组织的庆祝乾隆帝在位六十周年举行的“耄耋赶考”活动,他八十多岁,也能连过三场乡试,后经乾隆皇帝加恩先后赏给“举人”和翰林院检讨衔。据《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丁巳谕:本年乡试诸生,年届八十、七十以上,未经中式者,除顺天业经分别加恩外,兹据各省陆续奏到,诸生中年跻耄耋,踊跃观光。共百有余人。虽未中式。而三场均能完竣,洵为士林盛事。所有湖北省九十以上之郑泳、八十以上之梁国铨、何乘时、李方荣、胡萃英、王应徵、萧士光、况绍中、周维新、胡镗、文振翎、罗致之等十二名。……俱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以彰寿世作人至意。”“乾隆六十年乙卯四月,己丑,谕:据知贡举铁保、方维甸奏。本年会试举子内,有自九十岁以下、七十岁以上者,俱三场完竣,未经中式等语。此次各省举子年老应试者,多至一百二十余人。庞眉皓首踊跃观光,洵为寿世庥祥。其九十以上之赵象观、业经赏给大理寺寺丞衔,著赏给国子监司业衔。八十岁以上之......王应徵、况绍中、周维新......张白安、容瑛、钱万选、俱著赏给翰林院检讨。......其凡九十以上者。再各加赏缎三匹。八十以上者。各加赏缎二匹。七十以上者。各加赏缎一匹。以示胜嘉惠耆年。寿世作人至意。”《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也有况绍中被恩典的记载。地方官府曾送有乾隆御题“举人第”匾,“文革”时期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