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寇姓网 > 寇氏名人 寇氏名人

公安局副局长寇连善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寇姓展区
寇连善,男,42岁,中共党员,青海省曲麻莱县公安局副局长。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这里是青海省曲麻莱县,有江河源头的瑰丽奇观。但这里还有另一“景”:平均4500米的海拔、树不长一棵、四季飘雪、交通通讯不便……

就是这样的生命禁区,一个来自湟水之滨的汉族汉子,为守护一方平安,以自己的坚强意志、迎风抗雪在这里“驻守”了22年,他就是青海省曲麻莱县公安局副局长寇连善。

选择——放下教鞭穿上警服

1986年,寇连善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曲麻莱的寄宿小学教书,一路“顺风顺水”,当上校长。但寇连善心中却有个解不开的“结”。寇连善所在学校和派出所是前后院,经常看到藏族老乡来报案,大多是因自家牛羊被偷、被抢了,而牛羊对他们来说就是全部家当。而派出所警力极度短缺,一个民警的责任辖区竟达4000多平方公里,出警难、破案不及时成为常态。

“看到藏族老乡丢了牛羊的悲愤表情,我心里难受极了”,寇连善颇有感触地说。1994年的一个案子改变了寇连善的人生轨迹。一天,麻多乡巴颜村牧民的18匹马被盗,当时麻多乡派出所只有两名民警,案发时一名民警又恰好外出,因为人手不够,乡政府只好组织全乡的干部追盗马贼。盗贼途经曲麻莱县清水河乡时遭到了当地群众的拦截,穷凶极恶的歹徒向拦截的群众开枪射击,一人中弹身亡,一人受伤。这件事在寇连善的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几天后,寇连善做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放下教鞭,穿上警服。

“做出选择容易,做好‘选择’确实不易”。一次,麻多乡郭洋村发生一起重大抢劫牲畜案,40多头驮牛被抢。接到老乡报案,寇连善马上出发,迎风冒雪,追捕凶犯。不料因汽油耗尽,汽车抛锚在茫茫风雪中,手机又无信号,深陷困境。寇连善决定和民警尕文徒步到50多公里外的温泉水库求援。夜风夹杂着雪粒,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们的脸颊。又累又饿的尕文多次想躺下睡觉,当时零下30多摄氏度,躺下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寇连善连拖带背,最后两个人几乎是爬到了温泉水库……10多天后,劫走的驮牛被全部追回。

当时,麻多乡派出所仅有3名民警,却要“保”1.3万平方公里平安,加上所处特殊的地域环境,派出所还要担负更多的“额外”职能。几年下来,很多草山纠纷、夫妻闹离婚等民事纠纷都要派出所出面调解,这让寇连善更“忙”了。但任何难题到寇连善这儿,他总是以一张热情的笑脸,耐心倾听群众诉说,认真分析原因,尽力协调解决,从未拖延、激化一个矛盾、一个问题。

14年的从警生涯,寇连善帮助群众解决的纠纷近1400件,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乡亲们的“保护伞”。

坚守——难舍藏乡父老深情

寇连善的工作,常年过冰河、宿雪地、啃冰块,以致耳朵和手脚多次冻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关节病,落马摔伤又导致骨质增生。这些让他有过畏惧、有过彷徨。当有人劝寇连善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时,他婉言拒绝,因为心里放不下当地的藏族群众。

排查调处邻里草山纠纷等矛盾是基层派出所经常遇到的工作。处理这些纠纷,必须与藏族群众细沟通、多交流,这需要懂藏语,语言不通成为寇连善必须跨越的障碍。

当过汉语老师的寇连善从小学生做起,随身带着本子,闲暇时、下乡时,就一字一句学藏语,本子磨破了一本又一本,藏语水平逐渐提高。现在寇连善能流利地用康巴藏语、安多藏语和当地群众交流。

在曲麻莱,因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设备设施落后,骑马成了基层民警必备的基本技能。这在牧区看似平常的事,却让在农村长大的寇连善吃了不少苦头。一次,寇连善练习骑马时,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一只脚还套在马镫里,受惊的马拖着他在草原上狂奔,好在没跑多远,马就停下来,否则他的性命就难保了。经不断苦练,如今的寇连善已能熟练驾驭烈马。

黑黑的脸膛、骑马、说藏语、吃糌粑……不熟悉的人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当地藏民也从不把他当外人,和他结下深厚情谊。在麻多工作的几年,寇连善几乎走遍所有村社,全乡90%牧民都认识他,很多人还成为他的“亲戚”,现在还有牧民到他家“串亲戚”;下乡办案路过家门,不进屋喝点奶茶、吃点糌粑,“亲戚”会很不高兴。

在曲麻莱工作的整整22年里,寇连善始终把藏族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一腔赤子情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多情的土地,和曲麻莱的藏族父老乡亲结下难以割舍的骨肉深情。

“这是支持我‘坚守’下来最持久的精神动力”,寇连善说。

寇连善为了自己的“坚守”,连续3个春节都在岗位上度过;父亲突然辞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儿子住院,他不能到医院看望、照顾……“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工作虽然苦点,但必须有人干,我不付出,就得别人付出。”寇连善对记者说,“现在我干得挺舒心,准备在这儿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