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康姓网 > 康氏名人 康氏名人

中将之康志强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康姓展区
康志强(1912—1986),原名康世发,别号康子祥。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康志强[开国中将] -  人物简介

康志强(1912.8~1986.11.1)男,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方太乡方太村人。3岁时父亲去世,被过继给同村一户人家做孙子。14岁时被这家人赶出自谋生路,先是学裁缝,后来又学铁匠,总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他年少聪颖,性格刚强,从不向困难低头。1930年,康志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走上革命之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连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一师一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赤水河战役时,他身患痢疾,组织上准备给他80块银洋做生活费,把他寄养在老百姓家中。他得知这消息后,找到政委宋任穷说:“宋政委,我要和红军一起走,从现在起,我不要抬,也不再骑你的骡子了,我就是爬,也要跟上部队长征。”他意志坚强,历尽艰险,终于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三四四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四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共淮北地委书记。他参加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在平型关战役中,康志强带领所属部队英勇奋战,始终将日寇紧紧压在伏击圈内,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击毁敌人全部辎重车辆,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他领导和发展了邳县、睢宁、铜山抗日民主根据地。1949年9月,康志强来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总部就任政治部主任。

从此,他开始了人民海军筚路褴缕的创业历程。当时,海军人员成分复杂,康志强知难而上,首先着重紧抓政治工作,对原国民党人员进行集训、学习、整顿,使部队组织严密,行动一致。武器装备主要是缴获和接收国民党的,同时改装从香港或国内各航运公司购买的商船、渔船。为了执行战斗任务,一面进行抢修,一面向国外购进。一时间,各种大小新旧舰船齐集,同志们都戏谑地称之为“特混舰队”。康志强不无感慨说:“同志们,‘特混舰队’是落后了些,但这是华东海军的全部家当,是组建新中国海军的基础。将来一定会有全新的、现代化的先进装备。作为光荣的人民海军战士,一定要爱舰爱海,保卫海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重任!”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人民海军舰艇部队。毛泽东主席乘坐“长江”舰由武汉至南京沿江而下,并亲临“南昌”舰视察。康志强荣幸地陪同毛主席视察并看望全舰海军将士。毛泽东仔细地询问了华东海军部队的工作情况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之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视察将要结束时,毛主席和康志强握手,关切询问道:“康志强同志,你到海军工作习惯吗?”“习惯。”“有什么困难吗?”“主席,我文化水平低,总想有机会深造,现在我正加紧学习。”毛主席眼睛一亮说,“是啊,我们老同志要带动青年人,学文化知识,学科学技术,学会一切我们原先不懂的东西,发扬延安抗大精神。”康志强为新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  

康志强[开国中将] - 生平概况

康志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一师一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三四四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一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病逝于北京。

康志强[开国中将] - 投身革命

1930年,他还不满18岁,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了兴国。他约了同村的四五位青年,瞒着各自的家人,一起投奔红军。

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参加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和发展了邳县、睢宁、铜山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朝阳集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

赤水河战役时,他染上了痢疾,还打摆子(发疟疾),组织上准备给他80块钱(银洋)作生活费,把他寄养在老百姓家中。

在他参加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平型关战役,当时他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九团任政治委员。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大举进攻。根据党中央和军委的批示,一一五师从晋东南坐火车到达平型关前线。这时,日军坂垣师团在侵占灵丘后,正直下平型关。为了打击日军的疯狂气焰,师首长决定在日军必经之路平型关至河南镇沿途20里的山沟中设下埋伏,伏击日军。当天夜晚,他领导的部队与师主力一道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路右侧的高地上。

第二天天刚亮,日寇一个旅团的兵力进入伏击圈,随着师首长的一声令下,一时间机枪声、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每个阵地都要经过拼死争夺。康志强带领所属部队英勇奋战,始终将敌军紧紧压在伏击圈内,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此战,八路军歼灭日军3000余人,击毁了敌人全部辎重车辆,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取得了全国抗战的第一个大胜仗。

康志强[开国中将] - 转战灵北

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并将华中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全军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第四师,2月18日宣告正式成立,辖有十、十一、十二3个旅。原八路军四纵队四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分别任四师十旅旅长和政治委员。

1941年2月10日,豫南战役刚结束,国民党汤恩伯集团军9个师共10多万人,东渡新黄河,向豫皖苏边区发起猛攻。新四军四师顽强进行自卫反击。十旅在自卫反击中遭受严重损失。3月14日,军部命令该旅越过津浦铁路向东转移,康志强政委、刘震旅长率部经过灵璧北部地区,赶往石梁河东岸休整。

1941年5月初,以张爱萍、韦国清分别为旅长和政委的第三师九旅,已挺进到邳睢铜和泗县、灵璧边区开展游击战争。9月9日,军部决定第三师九旅与第四师十旅对调建制,其旅、团番号不变。11月,张爱萍任三师副师长。后来,韦国清改任九旅旅长,康志强又任四师九旅政治委员。在1943年8月至1944年12月间,康志强还任中共淮北三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即原邳睢铜灵军分区)政委。

1943年9月至12月,九旅二十五团在九顶山区一带开展游击活动。1944年1月,彭雪枫师长、张震参谋长,亲临张大路,在阵前指挥,调九旅二十六、二十七团参加攻打张大路战斗。时任淮北三地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的康志强同志,亲自安排地委敌工部长吴云培带人从睢六区护送电台到张大路交给彭雪枫师长,以利指挥。

1944年12月,中共淮北三、四地委合并为三地委,三、四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康志强不再在地方兼职,仍回九旅,与时任九旅旅长的滕海清一起开展打击敌伪顽的斗争。1945年5月,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从津浦路西撤回到灵北,于9日夜至10日上午8时,先后打掉了卓圩、卓海两个敌人据点。在攻打卓圩战斗中,计毙伤顽伪官兵百余人,生俘团长孙家钊以下官兵693人,缴获轻机枪8挺,长短枪547支。在卓海战斗中,俘虏睢宁第五区大队长袁志臣以下官兵219人,毙伤伪军1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长短枪161支。九旅官兵又乘胜先后向盘距在邱集、朱碾盘一带的顽伪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攻克并全歼守敌,睢南战役胜利结束,从而使1943年开始向我进攻,并占据高楼的国民党33师失去固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