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焦姓网 > 焦氏名人 焦氏名人

博士生导师焦炳华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焦姓展区
简要介绍:焦炳华,1962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88年2月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12月提前晋升为教授。现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与功能及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方面的研究。主编出版了《肿瘤坏死因子及相关细胞毒素》、《分子内毒素学》及《现代微生物毒素学》等专著。 中文名焦炳华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62年8月  

职    业国家首批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  

毕业院校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  

人物简介  

 焦炳华,男,1962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

人物履历  

编辑 1988年2月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2月提前晋升为教授,曾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1989.5-1998.11),卫生毒  

  理学教研室主任(1998.12-2001.4)。现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方向  

编辑 焦炳华教授主要从事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与功能及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方面的研究。十余年来其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前沿性、持续性和系列性,且在不同阶段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主要贡献  

编辑 1、 在内毒素研究方面率先阐明了脆弱类杆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内毒素类脂A的化学结构,并首次提出了存在于光滑型内毒素中“不完全类脂A”的概念。系列研究“细菌内毒素的结构与功能”获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防治研究”获联合国创新发明科技之星奖。

2、 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新型肿瘤坏死因子项目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了高效、低毒的国家一类抗癌新药,该项目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验证。新型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制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专题”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2000年度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和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2001年该同志还获得中国药学发展奖提名奖。

3、主持研究的“九五”国家级重点专题“重组鲨鱼软骨素”获突破性进展,率先从中国姥鲨软骨组织中分离得到了分子量为8KD的糖蛋白组分,该物质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具有显著的体内抑瘤效应,从而阐明了鲨鱼软骨抗癌作用之谜。

此外,焦炳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目前正在从事新型抗肿瘤分子—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工作。

上述研究课题分别被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重大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医药生物关键技术基因工程药物“重中之重”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军医药卫生基金课题重点项目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共获基金额达500万元。

作品  

编辑 自工作以来,在国外及国家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了《肿瘤坏死因子及相关细胞毒素》、《分子内毒素学》及《现代微生物毒素学》等专著。

焦炳华教授现为国际内毒素学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航海医学会常委兼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目前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军队首届药审专家库成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五”计划课题评审委员会委员,《药物生物技术》、《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和《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编委。

现代生物工程  

出版/发行时间: 2009-07-0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焦炳华  

ISBN: 7030175441  

开本: 0开  

页数: 647

现代海洋药物学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5-2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焦炳华 易杨华  

ISBN: 7-03-016243-9  

版次: 1  

开本: 16  

页数: 1604

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  

出版/发行时间: 2004-07-0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书名: 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作者: 王学敏 焦炳华  

ISBN: 7-03-012483-9  

开本: B5  

页数: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