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匡姓网 > 匡氏宗祠 匡氏宗祠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匡姓展区
简要介绍: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人(今兰陵县境内),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候,食邑六百户。

中文名称匡衡墓  

地理位置山东枣庄峄城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

气候 高4米  

简介  

匡衡墓,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乾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匡衡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候,食邑六百户。

  《西京杂记》云:·“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引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据史籍记载,匡衡在学习中不但刻苦勤奋,而且智力过人。他对《诗经》一书颇有研究。所以一些儒生在谈论诗歌时,都盼望匡衡出席。匡衡说诗,见解独特,使人颇受教益。青年时代的匡衡,就是一位才智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后生。因此,迎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他后来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匡衡自幼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直言极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汉书》有其传记,被列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明代主事王讴在凭吊匡衡墓之后遂作诗一首:

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廷。

貂蝉兼入相,凤雅擅传经。

日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

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型。

人物评价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