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孔姓网 > 孔氏宗祠 孔氏宗祠

浏阳孔氏家庙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孔姓展区

对于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村支书孔本生来说,此生最大的愿望,不在当官,不在赚钱,而在保护村头那座似乎即将隐入历史长河中的家庙。

那座家庙,对全村一千多户孔姓人家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孔本生坚持说:不仅仅如此。它对整个浏阳乃至整个湖南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为什么?因为那是孔氏家庙。孔氏家庙不同于文庙,文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几乎一县一座。但家庙,只有孔子的嫡系后人聚居地才有,供家族祭拜先祖孔子。几千年来,孔氏族人每年定期进行春、秋、孔子诞辰3次祭祀。目前,孔氏家庙仅存三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还有一座,就在浏阳金石。但在各种公开资料中,前两者的名气显然比浏阳大得多。

“那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宣传意识。”孔本生说,语气中有着明显的无奈。作为孔子的第75代孙,他实在是想把浏阳孔氏家庙发扬光大了。

但是,2008年7月20日,当本报记者站在这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面前时,它的断壁残垣,仿佛在风中诉说一个历史的秘密。

孔子后裔,为何迁居湖南腹地

孔子后裔,为何跋涉千里,从山东迁徙到湖南腹地浏阳?据浏阳县志和浏阳孔氏族谱记载:“五十五代祖孔靖安,因浏阳被元兵歼灭,奉诏将鄰(邻)县抽补于洪武,六年携男孔德阳分来浏阳东乡十三都九甲滩头家焉。”其中的“滩头”就是现在的金石村,明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自此,山东曲阜孔氏一脉在浏阳繁衍生息至今。

至明代万历年间,浏阳孔氏人口渐多,山东曲阜衍圣公府根据滩头孔氏族族谱推及,确认其为孔子正宗,人口已超过500丁(即500个孔氏男丁),便批准按祖制建立家庙,以祀奉祖先孔子。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当地县府出资为浏阳孔氏建造家庙。三年后家庙落成,山东衍圣公府派员带朝廷批文、绶带来到滩头,县府也下令免除达浒孔氏的赋税。此后历代县府,也曾多次减免达浒孔氏赋税。“这是浏阳历代官方尊孔重教的表现。孔子后裔入浏,促进了浏阳尊师重教、重视儒家文化的风气形成。”浏阳市文化馆原馆长、文史专家潘信之说,“也由此看出,当时达浒孔氏的地位在浏阳非常高。”至今,孔子的第72代孙孔画棋还保留着明代县令颁发的免税告示。

据记载,家庙落成以后,浏阳孔氏族人按照祖先规制,每年定期进行3次祭祀,并依据礼法制订族规,族众自觉遵守。自此,浏阳孔氏香火更盛,千百年来,英才辈出。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是第71代孙孔昭绶,他是著名教育家、湖南第一师范的首任校长、毛泽东的老师,以及开国中将、原广州军区政委孔石泉等等。

然而到了今天,那座曾经承载了浏阳孔氏家族无尚荣光的家庙,却在岁月的冲刷中,历经天灾人祸,渐渐衰败了下来。

曾经占地2000平方米,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一带古称滩头。2008年7月10日,当地村民在修路时挖出一只貌似龟的石雕动物,它昂头肃立,静卧草丛当中,背上有槽,说明它的背上应该还负有一块石碑。随行的浏阳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只动物是龙的第九子赑屃,古人常用于各种宫殿、祠堂,用于背负石碑。在当地孔氏族人保留的一份清代康熙年间的族谱中,孔氏家庙图中清晰可见负碑守卫的赑屃。但这只最新出土的赑屃,究竟是否是明代始修家庙时的那只,还有待考证。

孔氏家庙位于达浒镇金石村浏东公路旁,据说曾经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在村民保留的清朝及民国族谱中,均有示意图。从图上可见当年的孔氏家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泮池、大成殿、五王殿、巢父公堂、三安堂等。如今,家庙破败不堪,万仞宫墙荡然无存,大成门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乱草。仅存的大成殿和五王殿也都是“大开天窗”,房梁柱横倒,瓦砾藏于杂草之中,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气派和辉煌。浏阳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彭晓玲告诉记者,她2003年来考察孔氏家庙的时候,家庙受损都没有这么严重。冰灾加上大暴雨,让这座见证了历史沧桑变迁的明代建筑岌岌可危。据说,原本家庙前还立有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叫做“优免牌”,上面刻着免除孔氏一族赋税的公文。家庙槽门外原来还有一块“下马石”,不管是达官还是贵人,见到“下马石”就得恭敬步行,不得骑马。但如今,“优免牌”和“下马石”都已经不知所踪。

孔子第72代孙孔画棋回忆说,大成殿里原来有一座将近4米高的孔子石像。是否供奉孔子像,是区别于家庙和文庙的显著标志。按规矩,文庙中一般只能供奉圣人碑位。但在孔氏家庙中,我们已经看不到那尊孔子石像,而只能见到一堵空空的墙壁。孙画棋告诉我们,文革时期,孔氏族人迫于压力,亲手将家庙中的孔子像推倒。“我们一直在努力找它,看是否还能找到它的头部以复原。”孔画棋说。

古樟长了四百年,坚持守卫孔氏家庙

虽然残败,但,当年雄姿依稀可辨。有葱郁浓密的古樟为证。

在清朝族谱中的示意图上,孔氏家庙的后面,左右两边栽种着大树。今天,大树还在。

村支书孔本生领着我们,跨过横卧的梁、乱长的草,绕到家庙的后半部分,可见两棵大古樟亭亭如盖。村里的5位成年男子走上前,用劲伸长手臂才能勉强合抱。据说,这两棵古樟年龄都在四百岁以上,是在家庙修建时栽种的。几百年来,它们就像孔氏家庙的守护神,不管风雨沧桑,一直忠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