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景姓网 > 景氏宗祠 景氏宗祠

景日昣墓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景姓展区
景日昣墓

景日昣,字东旸,号嵩崖,清康熙年间两榜进士,官居资政大夫,礼部侍郎加尚书“御”,按《景氏家乘》所载雍正年间景公年近70岁,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居住于嵩山嵩阳书院叠石溪别墅著书写志。辞于1733年,葬于登封市唐庄乡。陈村西南一里地,(马跑村)墓地是景公之父景星在世时所定,后人所建。乾隆皇帝得报恩师辞世深感愧疚,悲痛说:“是我害了恩师”。并下旨金头玉葬于恩师墓园,按王公大臣陵墓的规格建设。

笔者多次前去墓地祭拜,扫墓探访并于当地年长者及从大冶迁去守墓的景氏后人交谈了解到景公墓园占地约50亩之大墓园方向座西北,面朝东南向,头枕马头崖,脚蹬大河口之说。墓园四角立有一米高,雕刻有狮子头像的界石为证,墓园前有一条大道,进入墓园先登上一米多高6个台阶到平台。一对石狮子及用汉白玉雕刻成的8米高的一对华表对称立于两侧,再进入5米宽的神道,神道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纵深300米。神道两测对称排列有不同姿态的石狮,石猴,石羊,石马,石人等石物仪仗。石人相传是4个,受大人灵魂之委托帮助皇上平乱倭寇,其中两个战死在沙场没有回来,现在只剩两个。

神道尽头是用大理石雕就的石牌坊一座,高约8米,宽10米,有3个门道,中间大两测小而对称,牌坊上有石匾,匾额为《松本水源》。进入牌坊左右有园形坟莹两座,相距10米左右。上下之分,疑为真假墓,墓前各立有石碑一方,宽四尺,高八尺。

墓园中植有椿树,石榴树,榆树等以柏树为最。大的两人环抱不住,十分茂盛。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的大冶景氏族人及行医者前去扫墓祭拜。并在园内绿化植树。五十年代初期上坟以老者居多,为防止墓园被盗破坏,从大冶迁去守墓两户族人现已为八户四十余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景公坟墓两次被盗。第一次是盗墓贼夜间行为,夜半深更红了半个天,盗贼看到深更半夜天都红了,盗贼认为惹怒了上神,此举不得人心,仓惶逃窜。

第二次被盗是在一九三六年系军阀吴佩孚为筹措军饷与共产党交战,派部下石友山所为,入墓园是旁晚时分,士兵众多,村头布岗设哨,还不断鸣枪,村民不敢近前观看。盗贼是从坟上方开洞进入,到深夜才结束,盗走何物不清。

进入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景公的墓园也成为四旧之列,同年八月牌坊被毁,牌坊上的石条等石物由生产队建筑所用,有一部分修纸坊水库干渠所用,有一部分运到卢店钢厂所用。神道俩测的石物被砸,拉倒原地深埋,树木被砍伐。墓园仅剩一亩大,一对石猴垒在路边堰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文物局知情后派人运到嵩阳书院保存起来让游客观展。残缺的墓碑由守墓的后代景长杰运至家中保护,一九九二年运到登封市博物馆并拓片保存。现景长杰家还保存有石牌坊上雕有龙身的残块。

七十年代墓园全部辟为耕地由当地群众耕种。当地生产队挖红薯窖把先祖景公的坟墓挖开想作为存放红薯使用。先挖开西侧墓冢。从墓室前挖到墓门。打开墓门所存器物杂乱,贵重物品无存,衣服看似完好遇风见阳光就成灰。墓室四壁是青石板相扣,石板外四周是用铁条紧扣,青石板盖顶,约有三米见方,有一间房子大小。

随后又挖东下侧墓冢,按墓室方向挖井丈余,再打洞到幕门前,墓门是两扇石门,上雕有精致的石狮,石环,用力推门,门不动,用木杠撬也不动。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效,后有“高”人出主意说:“用炸药炸”。一声炮响后石门砸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从墓中飞出一股清烟飘向天空。一个好事者把头伸进墓室,打电筒观看,墓室有四米见方,四壁为双层青石板环环相扣,外边用一指厚四指宽的铁条加固,顶为单层青石板砌成。中间有一块石条断裂。里边加一个大石头欲掉非掉状。墓室中间高出地面上放一石棺,四周一池水,用石头扔进试探水深只听当当响,有尺余,村民无法进入墓室无奈就此罢休。

先祖景公居官三十余载,辅佐康熙,雍正两代皇帝,并医好皇后的疑难病症,又是一代明君乾隆皇帝的恩师。一生断案俩万六千余期,无一冤错假案,主持两次科考为朝廷选贤纳士。他爱民如子,学识渊博,著书数十部,诗文一千余首流传于世。特别是:《说嵩》一书对登封的旅游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嵩崖尊生》是学医者必读之书,为普救众生作出了具大贡献。登封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登封县人民政府宣布景公墓园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八日登封市人民政府下发三十五号文件,扩大四周的保护范围,墓园近60余亩。以表示对景公尊崇。可谓

龙归晚洞云犹湿

麝过泰山草木香

勤政为民奋一世

留得美名万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