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金姓网 > 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

汕头后溪村拥有14座金氏祠堂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金姓展区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是金氏聚居地之一,1600多户6700余人,清一色金姓,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共有14座金氏祠堂。一村一姓拥有如此多座祠堂在全国并不多见。

     据府县志记载,后溪地界古时为临海港口,上游流入港口有小河名曰后溪,港口因之以“后溪”为名。后来随着刘、邱、卢、杨、洪、鄞、许、陈、吴等姓族人相继迁居于此,渐成村落,遂以港名作为村名,一直沿袭至今。明洪武二年(1369),江南金陵人金民钦,字仲敬,号恭烈,因功在明室,授封千户后莅潮州任职。初占籍府城金山脚下,继卜居后溪村,与刘、邱、卢等氏族杂居。后金氏枝繁叶茂,子孙蕃衍迅速,成了旺族,上述各姓氏相继迁出或消失,金氏遂单姓立村。旧时自然分成东畔、西厝、园头、乌门、芳庄、大园6个社份,建成区南北走向呈线带状,故有“盘索乡”说法。

     祠堂是潮汕人崇祖意识的流露。潮汕地区是移民地区,迁徙之民多是“聚族而居”,而后“族聚庙立”,纷纷在新居地兴建祖祠,以此作为一根线,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据嘉庆《澄海县志》载:“望族喜营屋宇……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后溪金氏也是这样,不但兴建了大宗祠,还先后兴建了13座小宗祠。这14座祠堂分别俗称是:大宗祠、西厝祠、恍祖祠、丰祖祠、财合祠、双抱祠(即古溪公祠和湖祖公祠二座)、四房祠、祖姑祠、乌门新祠堂、芳庄老祠、芳庄新祠、向北祠、大园祠堂。

     金氏祠堂,是后溪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祠堂总体布局都是祠体(主体建筑)+面堂(祠前旷埕)+过水(风水池塘)。主体建筑的基本布局为“四点金”、“双背剑”、“四马拖车”三种结构。“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单层平房,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作为房间,叫做“格仔”,一间作为厨房,一间作为柴房。天井过后就是大厅,称作“顶厅”,为祭祖场所,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即是将“四点金”连廊两侧的“格仔”改为通道,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体统统拆去,使堂与堂、堂与厅之间相连,成为一个以中庭为轴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向的“亚”字形空间结构,并在大堂摆放祖先灵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而“四点金”,两旁再加上二花巷二排从屋就构成“双背剑”;若加上四花巷四排从屋就成了“四马拖车”。

     后溪金氏祠堂形成时间都在明末至民国初,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祖姑祠是始建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为纪念本族一位没有出嫁而自立门户创业有成的姑娘,是天下金氏独一无二的女祠;始建于清初的芳庄老祠堂,正门为祠主金少庭的墓茔,是潮汕地区绝无仅有的墓祠;而建于民国八年的财合祠堂,是金财合兄弟清末民初出国拓殖有成后兴建的,祠堂身上记载着后溪先民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忘根本的精神品质,很有存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