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贾姓网 > 贾氏宗祠 贾氏宗祠

中华贾氏望出武威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贾姓展区

    贾坛故居

   贾氏大院

    贾姓族谱资料

    浙江义乌贾姓祠堂里至今仍挂着“武威”灯号

中华姓氏文化浩瀚渊深,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贾氏”一姓原本出自武威。日前根据多种史料记载,贾氏“望出武威郡”。翻开武威地方志亦可以看到,贾氏曾经是武威的名门望族,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以及北魏的贾思伯、贾思同等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武威人。

  武威有九大姓

  五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振林介绍,武威历史上有九大姓,分别是贾、段、石、窦、常、安、张、李、阴。如段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87位,人口约 300万,堂号“武威堂”,郡望“京兆郡”、“武威郡”。武威段姓历史悠久,名人很多。如段熲、段煨、段韶、段达、段秀实等,与云南段姓同宗同祖。安姓也 是武威的望族,其祖先居安息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一带)月氏族,东迁后,以国为氏,著名的武威人安兴贵,曾在唐朝时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凉国 公。石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63位,人口约460万,堂号“渤海堂”,郡望“武威郡”。据史料记载,石姓是原石国(故地位于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内)人 的后裔,其旧姓氏叫温石兰氏,后改汉姓为石。而贾姓,在中华百家姓中,排45位,人口约600万。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吉在《寻根认祖——姓 氏总论》一书中,就曾经指出贾姓郡望“武威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汉族姓氏的来源及郡望、堂号。在原始社会,图腾是人们用来识别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标志物,例如人们选取那些与社会生活有直接 联系的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做为本氏族的图腾。后来,随着文明化进程的推进,符号化的图腾逐渐演变成文字化的图腾,成为氏族社会的一种标记。后人详解,姓与氏 有着不同的起源与功能,如姓是氏族社会的图腾,氏则是贵族社会权力的象征。在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平民老百姓则有姓无氏。战国时候,姓氏合一,男女称 谓一致。具体来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姓氏的来源主要分为九大类,如氏于号、氏于谥、氏于爵、氏于国、氏于官、氏于字、氏于居、氏于事、氏于志。宋代又分 为三十二类,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等。郡望,则指一郡之望。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一些家族或由于战功或由于财富威望等,形成了一地 的豪门望族。这种家族在当地为人所仰慕,故称之为“郡望”。堂号则是祠堂的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

  而贾氏正是出自武威郡。也就是说,武威是贾氏的发祥、聚集和迁徙之地。

  贾姓源于商周

  武威贾氏家谱研究者贾明先生讲,贾氏原本皇族之后。商周时,周武王与姜子牙的女儿邑姜结婚后,生了周成王、唐叔虞。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 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 季他,亦号贾季。”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 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 此出现。

  还有一种说法,即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 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 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贾明先生经过多方考证发现,贾姓虽然源于商周,但形成名门望族却是在汉代。先秦时,贾氏除了在山西省境内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迁至山东省济南。 而到了汉代,贾氏多迁至甘肃、陕西一带。西汉成帝时有贾子光,是长安市中的名豪。东汉时的贾徽,史书都称其为贾谊的后裔。而贾谊的九世孙贾季玉,东汉时任 武威太守,自他之后数代居于武威,形成郡望。

  历史上的贾姓名人

  翻开《武威通志》“人物卷”可以看到,贾诩(公元147-224):武威姑臧(今甘肃民勤)人,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官至太尉,寿乡侯;时称“毒 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初仕李傕,策划了长安之乱;李傕败亡后转投张绣,以计策多次击败曹操;后又于袁曹交战时劝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大喜,委以重用; 随曹操击败袁绍,又以计谋平定马超,后助曹丕成为太子。曹丕继位后,贾诩因拥立之功受封太尉,至死一直为曹丕心腹谋臣。后被陈寿评价为不亚于张良陈平的谋 臣。

  贾思伯,字士休,武威姑臧(今甘肃民勤)人,因长期在山东一带为官,后入籍青州(今山东寿光)。他和其弟贾思同(字士明)刻苦读书,志向远大,博 通经史,受到家乡人民的敬重。贾思伯从20岁开始即入朝为官,历任中书侍郎、辅国将军、青州刺史等职,功勋卓著,为人敦厚,深受孝文帝信任,被召进宫为侍 讲,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师。其弟贾思同历任尚书考功郎、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襄州刺史等,后也入宫为静帝讲授《左氏春秋》,成为帝师。贾氏兄弟官高位显,同 登帝师,被誉为凉州“双凤”。

  贾彝,字彦伦,武威姑臧人。公元398年,被北魏拓跋珪拜为尚书左丞,参与国政,加给事中。贾思勰是北魏高阳郡太守,中国著名的农学家,他所著的 《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在中国科学史上影响深远。清代著名学者张澎在《凉州府志备考》中指出,疑贾思勰是贾思伯、贾思同同族兄 弟,但关于他的身世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贾姓一氏枝柯全国

  关于贾姓出自武威郡的说法,多名专家学者亦有证明。

  明代陈士元在《万姓宗谱》一书中说贾姓,“古代家族在武威郡”。清代雍正年间出的《百家姓》中曾记载:“贾:武威。”民国10年所出的中国人名大词典及附录《姓氏考略》中写道:“贾姓,望出武威。”

  清代著名武威学者张澎在《姓氏录源》中也说:“《广韵》云:贾姓,本自周贾伯之后,望出武威。而韦昭《国语注》贾佗即狐射姑,食采于贾,字季,后 为贾氏。吾武威之贾氏,自(三国)魏贾诩始著于史。”清代学者李于锴也在《武威贾氏族谱序》中说:“贾氏望出武威,武威之贾,源自汉贾谊。”由此可见,贾 姓自贾季玉世居武威形成郡望后,到三国魏太尉贾诩始著于史,繁衍发祥,枝柯全国。

  眼下,在武威市中心巷34号院落,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贾氏大院——贾坛故居,已被武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武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座贾氏故居也记载了贾氏一族曾经在武威的繁华和没落。

  近年来致力于贾氏家谱研究的贾明先生,更为敬业和执著。这位61岁的老人个人出资三四十万,开着一辆车跑遍了全国十五个省市,寻找“漂泊”在外的 贾姓武威人。目前贾明先生除了打算出一本关于贾氏家谱方面的书籍之外,他已向当地政府投递申请报告,打算开创一家姓氏文化研究院,专门致力于姓氏文化的开 发和研究。看来,武威堂“篇陈训诂,策上治安”的一页,不久将得到更加确切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