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贾岛墓在房山城南十五华里左右的石楼镇二站村。墓呈丘状,方圆数丈,高约五尺。墓前建有石亭一座,亭中有大理石碣,是明代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文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书。贾岛墓原有贾公祠、宝顶(贾岛坟)及碑亭,占地130余亩。贾公祠是清康熙年间房山知县罗在公所建,祠坐北朝南,三进殿宇。后毁于“文革”期间, 现存清代重修贾公祠碑记两座。
一般的说法,贾岛墓有三处,一处在安徽当途,一处在四川安岳,一处在河北涿县(即唐范阳)。所谓河北涿县的贾岛墓实际上在房山。
贾岛墓为何在房山?房山实为贾岛故里的所在。《房山县志》称:“县西北十数里有贾岛峪。”明《一统治》载道:内(指贾岛峪内)有石室,世传为贾岛所居。明末清初的人写的《贾岛墓记略》中也载道:“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故房山八景之一),西南之十里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盖诗人邱里名岛多为身后名岛为久。”《房山县志》还载道:“房山城南外有贾岛故里碑碣,今已无存。”
《唐书》上说:贾岛是范阳人,范阳该是今河北省涿州市。《旧唐书地理志》在谈到范阳时是这样记载的:“范阳,汉涿郡涿县也。武德七年,改为范阳县,大历四年复县置涿州。”《元史地理志》记载道:“涿州,唐范阳县,复改涿州。”可见今河北涿州在唐时称范阳,又称涿洲。唐人刘济在他的《小西天石经堂记》中说“……涿洲有涿鹿山石经堂者”。其中提到的涿鹿山就是闻名中外的今房山石经山。由此可知,房山一带,在唐时隶属于涿洲或范阳。
在贾岛墓地上,现有两块碑碣,一块是创建贾公祠两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为贾岛祀地一事勒的,一块是重建贾公祠一年后,即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为重建贾公祠勒的。前者距今280余年,后者距今160余年。前后两碑相距118年。
据明人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公元1505)御史卢某寻访贾岛墓。找到了一块断碑,于是重新修葺贾岛墓,把断碑复之于墓地上。当时二站村还没有今二站贾岛墓地。那时属石楼地面。所以《帝京景物略》中称“得断碑于石楼村”。明李东阳的一首七律中也曾提到这件事“地无椒浆供庙祀,有人骢马问村名。”后来到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大学士李东阳又重新为贾岛残墓勒了一块墓碑。碑额是四个篆书大字“唐贾岛墓”,碑面是整理的断碑旧记和重新撰写的碑记,其中还有他为贾岛墓题的一首七律。墓碑勒毕,由当时的房山县知县曹俊经手立到贾岛墓上。从此贾岛墓为之一新。
房山贾岛墓建自何年?史料没有确实的记载。唐代诗人姚合,在他的《过贾岛故里》一诗中有“新坟松三尺,空阶月二更”的诗句。从诗的题目和“新坟”中可知,这是姚合在贾岛死后不久,在贾岛故里写的。而且当时贾岛墓已经在他的故里建成。姚合是贾岛的好友。贾岛在世时,两人常杯酒相邀,诗歌唱和可谓情深意笃,贾岛死后不久,姚合过其故里以酒相吊是很自然的。此外据《长安客话》记载“岛卒于易,归葬房山。”可见房山贾岛墓该是建在唐代贾岛死后不久。
对于归葬说,有人持否定态度。在《旅游》杂志刊登的,《贾岛墓》一文中,就否定了归葬说,同意贾岛葬在四川安岳的说法,主要理由如下:贾岛家境寒苦,官职低微,死后迢迢千里归葬原籍是不可能的。
诗人生前蹉跎一世,死后又倍受冷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房山贾岛墓绝少问津者。到明中叶卢李二人葺墓植碑前,已是碑缺坟残,目不忍睹。难怪清人孙锦在《重修贾公祠碑记中》叹道:“何以历数百年,始现于西崖相国(即李东阳)之碑乎!”
明末清初,贾岛墓又曾一度荒芜,泯然于世。清康熙年间的房山知县罗在公,在他的《创建贾公祠记》中,提到了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偶遇贾岛墓的情景,“康熙丙子仲冬,余以公事到琉璃河归,维时水涸草枯,马蹄轻快。由旷野取捷,至二站村南,见残碑高三尺余,篆额为‘唐贾岛墓'云……观其地,广不盈丈,其塚,高不过尺,践踏已甚也”。这期间,明对内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无疑贾岛墓历经过兵马的践踏。而后朝即灭,一朝方立,穷乡古丘,谁人相顾,贾岛墓的再度荒芜是自然的。
罗在公在位任房山之初,曾向人打听贾岛墓的所在。众人竟然不知,于是他驱身查访,结果徒劳而归,后来竟无意遇到了。找到了贾岛墓的下落后,罗在公喜出望外,开始筹建贾公祠。两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 1698年)贾公祠在贾岛墓南侧落成。知县罗在公在为贾公祠的落成亲自撰写了《创建贾公祠记》。勒碑祠中(碑已断失,记见《房山县志》)。
在《创建贾公祠记》中记述了创建贾公祠的概况:当时是在贾岛墓前建了三间祠堂。用来供奉贾岛遗像,因为贾岛早年当过和尚又在祠堂前建了三间佛殿。考虑到贾公祠建成后如果没人主持,久后是必荒芜,于是又在祠堂东西两侧各盖三间禅房招募僧人居住。贾公祠落成之日,知县罗在公欣然带领乡里人士前往拜谒。
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贾公祠又经修葺一次。这次虽然只进行局部的修整,但贾公祠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为重修贾公祠,人们纷纷踊跃捐资。捐资范围:有京都的,如大庆局、金山店等。有四乡八镇的,如二站村(祠所在地)、杨胡屯村(今杨户屯与杨胡屯,在祠南八里许)、杨附马庄(即今北庄,祠西四里许)等。捐资人员:有地方军政官员,如护军领兼口长苏阿施钱一千文;有乡绅富豪如二站贾进成施钱拾千文,杨胡屯杨福全施钱二千,涞水镇石亭村崔成施钱二千。有一般工商业者,如聚盛厂施文银四千文,德昌号施钱二千,元古当施钱二千五。还有一些工匠艺人,如瓦作宋喜施钱一千,木作于顺施钱一千,画作宋杰施钱一千,石作胡斌施钱一千。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也施钱相助,如蒙古人富宁阿代化施钱三千文。
从有关材料看,贾公祠在清代颇负盛名。自康熙年间创建以来,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来谒者往往不绝,瞻仰之余或题咏于壁或勒诗于石。一时间堪称京畿名胜。祠堂的两侧有东西禅房六间,那是僧侣居住的所在。贾公祠的背后,就是贾岛墓了,在墓前祠后,还有一个飞檐翘瓦,小巧玲珑的亭子。亭下立着一块三尺多高的圆顶墓碑,碑额是四个俊秀的篆书大字"唐贾岛墓",碑面的文中有一首七言律诗,诗云:
百尺桑乾绕帝京,浪仙曾此寄浮生。
葬来诗骨青山瘦,望尽荒原有草平。
地无椒浆供庙祀,有人骢马问村名。
穹碑四尺标题在,诗赋风流万古情。
这即是明朝大学士李东阳,为贾岛墓重勒的墓碑,墓上的文字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这块墓碑,本来立在贾岛的丘塚上,贾公祠建成后,人们便在后边建了一个亭子,把墓碑移到亭下。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去。1956年贾公祠被拆毁,用来盖了小学校和其他公共用房。1963年贾岛墓也被掘损。据说是想用墓穴的砖,结果挖出来一些石头,也没再挖下去。这固然有些侥幸,但珍贵的古迹终究遭得严重破坏。往日贾岛墓和贾公祠的所在而今夷为田野和麦场。墓祠中有价值的碑碣文物大多也荡然无存。明朝李东阳立的墓碑虽然还在二站七队饲养室的废井边,但字迹泯然,名存实亡。康熙年间罗在公为创建贾公祠立的碑,至今下落不明,幸好碑文还录载在《房山县志》上。现在,唯有康熙三十九年知县罗在公为贾岛祀地一事立的碑,及嘉庆二十三年良乡县拣选知县孙锦为重修贾公神祠撰写的碑尚存,而今立在贾岛墓上的便是。
千载古迹,一朝名胜。如今竟落得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可悲。
而今现存的三处贾岛墓中,四川安岳的最负盛名。然而,四川安岳贾岛墓,只有1954年建的一间祠堂,及几块明清文人的碑刻,至于建自清代的瘦诗亭在民国初年已圮。对比之下,四川安岳贾岛墓的规模及历名价值远不如房山贾岛墓与贾公祠,况且在房山贾岛墓与贾公祠周围,还有其他贾岛遗迹,这些都是年代久远久负盛名的。例如座落在大房山间的贾岛遗庵,早在明代以前就闻名于世,清康熙年间户部的公文曾有"该县(即房山县)旧有贾公庵三楹"云云(见康熙三十九年《罗在公遵奉勒石碑碑文》)。早年为房山旧八景之一。明清时的一些社会上流及封建知识分子前来拜谒,有的还留下题咏。这该是四川安岳贾岛墓所不可比拟的。由此看来,房山贾岛墓与贾公祠本来应该比四川安岳贾岛墓更负盛名。遗憾的是1956年、1963年房山贾公祠与贾岛墓先后被毁,至使今天泯然于世。
目前,房山贾岛墓与贾公祠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房山区文化文物局已搜集两块遗碑,立在墓祠旧址上,把它列为区重点文物暂保单位。几经兴废的房山贾岛墓与贾公祠残局初整,恢复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