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霍姓网 > 霍氏宗祠 霍氏宗祠

密云太守霍扬碑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霍姓展区

《密云太守霍扬碑》,北魏景明五年或正始元年(504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立于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圆额,身首一体,额正中浅刻释迦穆尼跏趺坐像一尊,佛座下凿一圆穿,径11厘米,碑额篆刻“密云太守霍扬之碑”八字;碑文魏体书,17行,27字,字径4厘米,共452字。碑文剥蚀较甚,有的字漫漶不清,别字较多。

此碑的碑文原先可是完好无缺,其书法价值,居于山西省现有魏碑之冠。后来因遭遇水患,它一度被淤泥掩埋了。民国九年(1920年)在临猗县临晋镇东霍村霍扬墓地出土。当时的县知事余家骥,考虑到北魏时期的碑版极为罕见,而且这通魏碑未见诸家金石著作著录,觉得尤为珍贵,打算专门建立碑亭予以保护。但此意没有落实,只是将碑版移存到县城北关蒲坂中学校内,之后又迁移到城内的文庙内保存,后来又转至城关完小。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人士为防备被日本强盗破坏或抢夺走,便把这通国宝用泥巴封藏在完小的照壁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剥开封泥,让它重见天日,并建立碑亭加以保护。后因故又迁入邮电所内暂存,直到1987年正式移至临猗县博物馆收藏。

碑文详细记述了霍扬家世的由来与生平事迹。霍扬字荣祖,籍贯河东猗氏(今临猗县)。霍姓源于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霍叔。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儿子禄父为殷侯,同时又派遣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监管,史称“三监”。霍叔封于霍(今山西省霍县),因地为姓。霍扬自称是西汉名将霍光之后。少年时候的霍扬就友爱兄弟,长大后又特别笃学好问,博通经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人物,名闻遐迩,被南朝刘宋授予龙骧将军,委以重任。之后又“应天顺人,归成于魏”,得到北魏皇帝的器重,被封为振威将军,密云(北京市密云县)太守,爵封昌国子,终年55岁。这样,《密云太守霍扬碑》便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霍氏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信息,弥补了正史的缺漏,也成为“霍氏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与物证。

而这通名碑最为突出的价值,还在于其非同凡响的书法艺术成就。碑上虽然撰书人姓名不详,但绝非平庸之作,魏体字碑文“方整典雅,古色照人,虽经千年风雨侵蚀漫漶,而肃穆雄浑之趣在焉,是魏碑之佳作”(罗文哲编著的山西版《霍扬碑》)。加之刻立于康有为所论“太和之后,碑版尤盛” 的魏碑鼎盛时期,故凝聚了魏体书法的精华。

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对霍扬碑嗜好甚深,他称赞此碑是魏碑之极则,有跋语说:“绵密伟丽,兼有爨龙颜、嵩高灵庙、郑文公、张猛龙之美,可谓集南北碑之大成,真神品也。”1958年写成《霍扬碑研究》,后来收入《书学论集》。祝嘉认为:“这个碑的长处是雄强无敌,笔画、结构变化都很大,钩画从汉碑娄寿、衡方中来。”更强调说:“运腕近三十年,可以学一般碑,学霍扬碑,终嫌腕力有所不足。”

但是,这块弥足珍贵的北魏碑刻珍品,并不是一问世就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厚爱,迎接它的,首先是怀疑和否定的声音。

据《临晋县志·金石记》记载,这通魏碑佳制,神采焕发、笔法遒古、酷似陆凉之《爨使君碑》。只因它身处边隅,不只是历代录碑的学者和金石家没有发现,就是像见识渊博的金石家杨秋湄,也在他纂修的《山西通志》里称该碑是后人书刻,不能视为汉代碑刻(当时有人认为是汉碑)。

这位杨秋湄,是清代的一位书法大家,精于篆籀、隶书。在全力编修《山西通志》时,他还把自己考订金石的成果编成《山右金石记》十二卷附于通志中,人争一睹为快。杨秋湄在编修《山西通志》时,因天寒地冻,室内冷酷,致使手指红肿如椎,崩裂血溢,连指甲也脱落了。但他仍然不愿意停下手中的笔,著述不辍。他对劝告的人说:“一生之寿夭,命也;倘《通志》不成,三晋文献由我而斩,罪不更大乎?”光绪二十年(1894年) 《山西通志》终于完成的时候,杨秋湄也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时年六十一岁。就是这样一位态度严谨执着的大家,也因未见此碑或见而不识,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可知碑刻考证,来不得半点的含糊与讨巧啊!

对《密云太守霍扬碑》持否定意见的岂止杨秋湄一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胡聘之编纂《山右石刻丛编》时,该碑亦被视为伪作,没有收录;今人杨震方在《碑帖叙录》里甚至武断地说道:“《密云太守霍扬之碑》八字,作方形,略无笔意。书法学北魏而粗俗已甚。多构别体,而乏古雅之趣。其模糊之字,非自然剥落,实故意敲破挖坏。显系伪托。”这些看法也和杨秋湄一样,均是在没有见到原碑情况下的臆断之词。

    而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所编著的《山西古迹志》,则对《密云太守霍扬碑》作出详尽的考证,指出该碑“在北魏碑当中是一块很值得珍视的石碑,一方面完全承袭北魏太安三年(457年)《中岳嵩高灵庙碑》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明显的进化痕迹”。

值得庆幸的是,已故故宫博物馆碑帖鉴定专家马子云在他与施安昌合著的《碑帖鉴定》中,对该碑作出了权威的鉴定:“《密云太守霍扬碑》正书,十七行,行二十七字。篆额为:密云太守霍府君之碑。景明五年(504)。在山西临晋蒲坂中学。此碑为1920年临晋县霍村出土。此碑确为真品,惟字为石匠以錾錾之,故欧阳辅以为伪造,纯属臆说。”作为碑帖鉴定专家,他的鉴定精密、权威,不容置疑,终于使这通魏碑珍品名列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之列!

现在,首都图书馆藏有《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拓本一册,宽14.5厘米,长24厘米,毛俊臣先生跋,叶语山房藏。钤印:柯士衡(朱文)。 毛昌杰题跋:莘农兄属,俊臣毛昌杰题。首行“字荣祖”三字极明显,与王氏辑略正合。前疑荣扬为方音之误,真失之眉睫者矣。昌杰再识。钤印:毛昌杰印(白文)、俊臣(朱文)。 

所以有人指出,《密云太守霍扬碑》之所以会被人质疑,一是发现的时间较晚,二是没有康有为等名人的鼓吹。

但事实胜于雄辩,是真的总归假不了!面对这通魏体碑刻的精华,我们发现它们太像今天广泛运用的魏体隶书的书体了。而就全国而言,像这样的魏碑体的典范之作,也只有很少的几通了。

想到这里,我再次用双手摩挲着眼前这通带点铁锈色的稀世之宝,似乎是想触摸到更多的远古信息,获得我们今天正确前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