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侯姓网 > 侯氏宗祠 侯氏宗祠

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侯公墓志铭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侯姓展区
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侯公墓志铭

  

     江麓工地挖出清朝古墓、初步断定为夫妻合葬墓:4月13日,记者获悉江麓厂区内工地上发现了古墓,墓主人遗体保存完好,发饰、衣着整齐,皮肤还有弹性。

     13日下午,记者赶到发现古墓的江麓工地现场看到,一个黑色的完好的棺材盖被掀翻在墓地边上,墓地周围散落了一些墓碑的碎块,从断面看很像汉白玉材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府君、曾孙广源立”等字样。还有一些大块大块的土块,比泥土的颜色浅,夯得很结实,据说是用来密封的石灰层。据工地旁车间内的黄师傅介绍,4月10日,这里发现古墓,当时挖出的棺木密封得非常好,棺盖是用挖机撬开的。棺材被打开后,他们发现一具用寿被包裹完好的女性遗体,发型发饰完整,五官完整清晰,牙齿雪白微露。打开寿被之后,发现她身着斜襟盘扣衣服,外套棉背心,衣服上秀有红黄颜色的图案。身上有两块黄色的玉,一块长方形,一块圆形,两只手各带了一只玉镯,成绿色,项上带了一串黑色的珠子,头部发髻下面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大碗。据黄师傅说,当天上午11点半左右挖出了一个墓,下午1点半才挖出这个女人的墓。但是现在女尸和随葬品都不知道去向了。随后,记者联系到市文物处,据介绍,当天他们也只是到现场看了一下,因为具体事宜还要进一步与江麓交涉,所以暂时没有对古墓采取任何发掘行动。

     墓穴已被水完全浸泡,左面是被挖短的由石灰、草木灰、糯米浆做的封壁,非常坚硬,制作精细,右面是棺材残骸。

     被破坏的汉白玉墓道碑,上有“府君墓”“曾孙广源立”“春月刊”字样

     墓志铭显示墓主人身份:在工地附近,记者从一位姓熊的职工手机里得到了三张墓碑的图片,据说是发现古墓当天他在现场拍到的。记者带着这三张图片请教了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何崇恩,通过一番仔细鉴别后,何教授告诉我们,三张图片中的石碑均为墓志铭,其中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石碑男主人的墓志,其文为小篆体,所书内容为“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侯公墓志铭”,说明墓中男主人是当时的中议大夫,姓侯。据专家介绍,中议大夫为清代官职,属从三品。清代墓主的子孙,在墓主死后做了可以例行封、赠三代的官职,由礼部以皇帝的名义发一个诰文,对墓主诰赠一个死后的头衔,(无职、无俸、无权),称“赠”。如果墓主生前,其子孙就做到了上述的官职,那就把“赠”改为“封”。如官员自己的官职或称号,那称之为“授”(有职、有俸、有权)。说明墓主死时为中议大夫,并非追赠。但何教授由于清末国力衰微,卖官鬻爵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不排除墓主人的官是买来的闲职。

     另两张图片中的石碑为残碑,碑上文字为隶书,记录的是墓中女主人的家族简单情况及其生卒年月及简单生平,文字上可以看出女主人出生名门贵族,是北方人。墓志中提及的淑人,据史料记载,该称谓是清、明命妇封号,视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文、武,正、从一品官之祖或妻封(赠)“一品夫人”,正、从二品封(赠)“夫人”,正、从三品封(赠)“淑人”。 据何教授介绍,这个称谓也有可能只是尊称而已。同时,根据这些图片上的文字,至少可以判断出墓主人是清光绪年间湘潭地区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女主人死于光绪十五年,死时43岁,夫妻和睦,相敬如宾家庭美满。

     另外,何教授根据碑文的其中一段,“遵严命,先期涕泣奉状求余作铭以致母德于不朽”,说明墓志铭是请人专门写的,而且碑文工整秀丽,具有书法研究价值,而且这个写墓志铭的人还可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

     部分墓中文物已被追回:4月14日,记者接到市文物处电话,一部分墓中文物已经被追回。记者在文物处看到了黄师傅所说的玉佩、珠串、吊坠、瓷碗等物品。据文物处主任肖迪民介绍,这次追回的9组文物均出自10日在江麓厂区内工地上的古墓,有一串紫檀木朝珠,一个玉佩挂饰,一把残破的牛角梳,一个青花瓷碗,一串碧玺珠串,一部分玉簪,一件衣服上的玉饰,一个陶罐,一组(三颗)玻璃坠子。其中玉佩挂饰是和田玉材质,上面的圆形玉上雕有蝙蝠和寿字,象征着福寿双全,玉扣是一只螃蟹,螃蟹在古时候被铁甲将军,说明墓主人可能是武官。碧玺珠串呈紫红色,保存得较完好。碧玺是宝石的一种,产量少而珍贵。青花瓷碗枕在头下,是清代的一种典型葬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