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氏宗祠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葛武镇郝荣村;郝氏宗祠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由郝建三主持进行了扩建;由郝季廷主持,1921年新建郝氏宗祠后殿,1922年新建郝氏宗祠前殿,1924年新建郝氏宗祠南配殿及整建西厢房。现南殿南门外上方“郝氏宗祠”石匾(郝柏村私塾老师郝荫嘏字迹),北门上方“龙凤灵奇” (郝柏村之父郝绪龄字迹),均为二十世纪20年代完善郝氏宗祠时所留。
昔日,郝氏宗祠一度兼作学堂,少儿时的郝柏村曾在郝氏宗祠读私塾。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布局 编辑
郝氏宗祠及住宅位于葛武郝荣村,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民国重修。郝氏故居始建于1919年4月,穿堂三进,东南围墙建有厢房和走廊,占地面积307.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小砖青瓦、雕梁画栋、木椽望砖,为典型的苏北里下河地区晚清时期汉族民居建筑风格,内部陈列了郝柏村先生生平图片、手稿等珍贵资料。郝氏宗祠有正堂和南屋两幢主体建筑,南北长23.40米,东西长23.42米,呈正方形,围墙和庭院具有苏南园林风格。正门上方为盐都籍台湾知名人士郝柏村之父郝绪龄手书的“龙凤灵奇”匾,整个建筑朱漆廊柱、雕梁画栋,体现了独特的汉族建筑文化。[1]
渊源 编辑
郝氏宗祠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坐落在盐城市区西南大约30公里处的如今叫郝荣村的郝荣庄,是郝柏村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宽阔的上官河从村边流过,与兴盐界河在村前交叉汇合。在村口的巨石上,刻着郝柏村题写的“郝荣村”三字。郝荣村里有郝氏宗祠。郝氏宗祠北门头石匾上刻有“龙凤灵奇”4个大字,为郝柏村父亲郝绪龄老先生当年所书。祠内有一棵银杏树,已逾百年,古拙苍劲,枝繁叶茂。建造于清嘉庆年间的郝氏宗祠经修复后,风格依然。据考证,郝氏家族迁至盐城的始祖叫郝贵四,他原是苏州阊门富户。明代初期,当时的朝廷从江南迁徙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史称“洪武赶散”。在“洪武赶散”之中,郝贵四迁往盐城郝荣庄,传至郝柏村,经历了1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