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谷姓网 > 谷氏宗祠 谷氏宗祠

威海谷家宗祠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谷姓展区
威海谷家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威海谷家宗祠坐落于威海市环翠区姜南庄村。祠堂是中国祭祀祖先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中文名 威海谷家宗祠 位    置 山东省威海市 分    类 宗祠

目录

1 谷家宗祠

2 族人祭祀之诚

3 石顶子山下的“官家茔”

4 谷氏族人

5 谷生琰其人其事

谷家宗祠

威海谷家宗祠坐落于威海市环翠区姜南庄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期工程竣工于同治初年,庙碑立于同治四年(1865年),整座庙院占地约四五亩。这四五亩对家庙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原先家庙的三进庙房,大门连同两耳房(为看庙人居住)为一进;中间一进是大厅,为接待前来祭祀的族人和客人之用,相当于今天的“招待厅”;第三进是大殿,供奉先祖:内挂有家谱,家谱下有一长条几,摆着祭器和祭品。建筑是清式的庙宇建筑,门前带长廊,檐下有廊柱,是整座庙中最高最宽的主题建筑。后来又在大殿后面建起一幢草房,为仓库。而清末时,曾有一族人于庙后不远处建一亭,亭檐下悬一挂匾,曰“礼门仪路”。此匾尚存。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1]  

寺庙在建筑装饰、供奉礼仪上,昔日之盛不可胜说。 [1]  

庙门:松木的红漆大门,每扇门板皆有4厘米厚,一边一个门神画像,秦琼执锏,尉迟恭执刀。至今门上早已油漆斑驳,而门神画像仍有踪迹可寻。据说,先前门前又有数条护门板,黑色,插式,护在门外。待开庙,先逐条卸下护门板,然后开启庙门。门两旁一边一个石鼓,鼓上有雕刻的花纹,是品级的标志。而庙的外墙又由很多石块相互咬合垒成,极美,曰“花墙”。

门外的窗户前有两个一米多高的石柱子,是为旗标座,上插数米高的旗杆,常年挂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至今还可见到那两个破损的旗杆座石,被人扔在庙前的墙根下。

庙内前后两个大院的地面以及庙前空地上,皆用一种专门打制的方石块铺就。现今你走进去,仍能感到它那紧密的契合,它那坚硬的平整,历近一个半世纪而不亚于现代的铺设。当年庙内前后两院内还有两棵“百日红”,俗名叫“痒痒树”。

当年靠庙内东西两墙下,还有两个花坛:奇花异草,假山怪石,美不胜收。

祭器祭品:当年的祭器,有香炉,蜡台,香桶(盛香用的大圆桶子),皆锡制。有豆油灯,还有假荷花。这些都常摆在供桌上。祭品有囫囵猪羊,囫囵鸡,皆脱色,所谓“三牲”者即是。

这三牲祭品,开庙设祭读祭单时,读为“刚鬣一腔”“柔毛一只”“时夜一只”。有大饽饽(称为“大面”)两摞。大饽饽是族人安排16户家境殷实且有巧妇的家庭来蒸的,一锅只能蒸3个,以笼屉做锅盖。

楹联和匾额:谷生琰旧居门楣上有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进士及第”匾额;门内还有御赐“武魁”匾额一块。谷生琰死后于家庙之外,在张村和黄家皂(张村西南3里)之间的大道北边,早年从那里举行祭祀谷生琰的活动,竖一高大的鳖驮碑,其上刻有对谷生琰的褒扬之词。

而到了家庙,庙内柱子上有一圆匾,系御赐,紧附在两柱之上。上联曰:“传战两金川大将军为国捐躯耿耿忠心光百世”;下联曰:“钦承三袭命圣天子褒封崇祀煌煌巨典著千秋”。庙内其他门楣上、屋檐上以及屋内墙壁上,抬头望去,满目匾额,共计不下20块,有“世受宠荣”“史册垂勋”“余庆长流”“俎豆千秋”“念惜先人”“万古蒸长”等等。

饰物:庙里有宫灯数十盏,有八角灯,有圆灯,分放庙内各处。开庙之日,庙内处处光亮,通夜灯火辉煌。

“谷家宗祠”,是姜南庄村谷氏祖庙原来挂在庙大门前的一只横匾上的四个字。据说这名字就非同一般。一是“家”而不是“氏”。一般家庙都称“×氏宗祠”;称“×家宗祠”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得家族中曾有先祖为朝廷立过功勋者,该村族人才可以把他们号称某家。

因此,虽然“谷家宗祠”现仅是一座残破的家庙,但却不可小觑!它原有三进庙房,外带一幢草房,现剩下两进,规模上只是原来的一半。然而这却是一处重要的家庙,因为谷氏在清朝出了个“谷大汉”即谷生琰,故谷庙得以称“家”而非“氏”。这个家庙在众家庙中,实在是“佼佼”者。

族人祭祀之诚

谷家宗祠直到上世纪60年代,余烟仍袅袅不断,族内众人频来祭祀,其诚极为殷切。谷家宗祠每每过年、冬至、七月十五开庙三次,尤以过大年从初一到正月十六最为隆重。届时区内外各村,凡姜南庄这一支谷姓之祖的后裔都来。有羊亭半壁山的,卧龙的,南郊的,北郊的,北观的,南小城的,中阳的总共36个村,以至辽宁、哈尔滨的本支谷氏也前来祭典。

等各村人到齐了,谷家宗祠里开始放三杆炮,炮是土炮,140厘米高,粗约15厘米,装上药,点了火捻子,炮响三遍,祭祀活动即告开始。有按规“行礼”,有“训子弟礼”,有“除夕祝文”,有“送年祝文”……其中最为虔诚者,当属现经区谷家洼村的谷氏族人。

大约在清末民初,有一年过年时恰逢大雪,天地皆白;除本村外,其他各村概不能走,惟有谷家洼的谷氏族人踏雪而来,按时而入,竟不差一人!此后立下规矩:每年开庙,必等谷家洼的谷氏族人来到后才开庙,等到啥时也要等!

石顶子山下的“官家茔”

说到“谷家宗祠”,就不能不说“官家茔”,它们都牵扯到一个人,即谷生琰。威海第三批文物保护系列中,已将“谷家宗祠”和“官家茔”石雕一同纳入保护范围之中。

姜南庄,属于里口山系的一个村庄,有的书上称它为“前里口”。

人们常把军马岭和“官家茔”混为一谈,因为在“官家茔”的正南,有座高突的大山叫军马岭,军马岭之左一高耸的裸石山坡,名“城墙夼”。 “官家茔”、军马岭及东北面的“城墙夼”连成一片,人们也就大体上称“官家茔”为军马岭了。

“官家茔”为谷氏的祖茔,山坡分为三搭,谷生琰的“衣冠冢”在中搭,再过一夼就是军马岭了。人们称“官家茔”,事实上也就是指谷生琰的“衣冠冢”墓地。

据《威海谷氏宗谱》上记载:葬谷生琰(衣冠)时是“全鼎御葬”,墓地坐南朝北,正北口是一大石牌坊,上面蹲了两个石狮子。牌坊之南依次是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马、一对石翁仲。墓地正中立一高大的龙头碑,上有朝廷题额,又称“神道碑”。谷生琰墓前则立一青石圆头碑,和祭祀用的石桌、石香炉及石纸盆等等……这一切都毁于“文革”期间,所有的石柱石碑、石雕石刻全遭毁坏。

谷生琰战死于乾隆三十八年。没有谷生琰,没有他的为国捐躯,就不会有这样的墓地,也不会有这样的“谷家宗祠”。

谷氏族人

据威海谷氏宗谱记载,威海谷氏均为同宗同族,别无旁支。先祖谷资由山东兖州鱼台迁来。资传升、升传翱、翱传景旸、景旸传迁岳、迁岳传养士、养士传必登、必发、高登、丰登、云登等五大支系。主要分布在威海谷家疃、姜南庄、谷家洼、半壁山、卧龙、岳家庄、高家庄、牛角沟等地。

据古谱记载,清末民初年间有二百多户迁居关东,族人遍布关外,辽宁、黑龙江、吉林都有分布。经考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谷姓后人为威海谷氏的旁支,为第七代始祖谷云登的后人。

谷生琰其人其事

谷生琰,民间称他是“谷大汉”。在谷昭仪先生主编的《威海谷氏宗谱》中有比较详实的记录:记为“进士及第”“为国捐躯”和“身后哀荣”三部分,表现了谷生琰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立下的卓越功勋。

谷生琰,字锡九,雍正二年(1724年)生于威海卫姜南庄村(现环翠区张村镇)。因其身材高大魁伟,力大无穷,武功高强,乡里人称他"谷大汉"。乾隆皇帝封他为"谷大将军",是清代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一员勇将[2]  。

谷生琰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人家,这个家族崇尚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谷生琰的父亲谷予泓(字龙川)这一代开始在北京经商,开了一家黄酒厂,名叫"柳泉居"。由于人缘好,经营得法,生意越来越红火,上至宫廷,下至市民,无不交口称赞。谷予泓生有二男,长子生琰,次子生璇。"琰"和"璇"都是美玉。谷予泓希望两个孩子将来能成为正直的人,白璧无瑕。

生琰幼年就长得虎头虎脑,体壮如犊。体力比同龄儿童大好多倍,饭量也大得惊人,生性好动,幼年习武。他心地善良,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他常说,"仁首之勇,雷霆不移"。那些横行乡里,恃强凌弱的恶棍泼皮,无不闻风丧胆。祖父谷允宜常常情深地抚摸着孙子的头说:"我虎孙以后必是一员勇将,定能光宗耀祖。"后来谷予泓把生琰、生璇接到京城读书,兄弟二人均在太学就读,生琰闻鸡起舞,苦练武功。谷予泓和大学士刘统勋是世交,两家往来频繁。当刘统勋之子刘墉到"柳泉居"第一次见到谷生琰时,被这个高大魁伟的大汉惊呆了(族中传说其身高一丈),鼓励他说:"伟丈夫,应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人生百年,犹如一瞬,岂能久待!"殷切地嘱咐他一定要参加武科考试。一席话,说得生琰心驰神往,一双巨手紧紧握着刘墉,动情地说:"兄言极是,愿遵命",声如洪钟,二目久久对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至此,生琰全力以赴,文武兼修,准备应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武举(亚元,第二名);乾隆二十二年中武进士(该届武科考试文、荣、威只取了一名武进士),铨四川川北守备。乾隆见其高大魁伟,武功高强,随即调到宫内任四品带刀护卫,侍于帝侧不出左右。乾隆皇帝登基后,在文治上为人称道,在"武功"上也多有建树。他在《十全记》中说:"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都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先后指挥平定了边境叛乱和击溃境外侵略者的挑衅不下10余次,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邻国与大清之间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在这十余次战役中,谷生琰参加了"缅甸、安南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在战斗中,他一马当先,浴血奋战,"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国王莽纪觉死,其弟懵驳继位,开始唆使边境的孟艮土司侵犯云南。乾隆三十二年,生琰随征缅甸。乾隆三十三年,进兵蛮化村,攻敌寨时,因军功题补松潘都司,接受皇上赏银后,回家乡养伤、省墓。伤愈后,王师征金川,生琰应召赴四川进剿小金川,"以功题补都匀协右营游击",后因"功列超等",皇帝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孔雀翎,赐"恭亲巴图鲁"号(满语:勇士),赏银百两。喜报传到家乡,满村沸腾,族中接旨树匾,立旗杆。故居大门上方树一匾,楷书"进士第";里门上方树一匾,榜书"武魁"两个大字。树匾、立旗杆这天,"族中老少皆衣红",一片欢腾,四里八乡看热闹的盈街塞巷。生琰母亲苗氏老夫人,穿着一身自织的粗布衣,腰里捆着围裙,一边帮家人烧火煮喜面,一边满面春风地同来宾打招呼。来宾无不为其淳朴家风所感动。乾隆三十八年,谷生琰又奉命率兵攻打大金川,此地是李白诗中感叹过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地。谷生琰率士兵在此作战,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押送粮草、弹药的是一个70岁的提督,途中屡遭抢劫,谷生琰率领将士在山上与叛贼血战数天,却得不到粮草、弹药供应。后来谷生琰身负重伤,左臂被滚石打断,血染战袍仍坚持同叛贼血战了一天一夜,独臂杀敌29人。终因饥饿无力,流血过多,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廿六不幸殉难,是年49岁。谷生琰殉难,凶耗传到京城,朝野震惊。乾隆帝哀叹不已,传旨"赐葬",入祀"昭忠祠"(清朝规定,有特殊贡献的武将,为国捐躯后,入祀"昭忠祠";有特殊贡献的文臣,一般是官职较高者,死后入祀"贤良祠"),恤银四百两,授"武翼大夫"。

生琰既殁,正赶上陶易回乡省亲,长子曰孚来到城里南街陶易府上,求其为父撰写"墓志铭"。陶易是位爱民不爱钱的文臣,谷生琰是位忘身不忘国的武将,他二人虽然交往不多,只在入觐时于朝堂见过两次面,但他们忧国忧民之志相通,拳拳赤子之心相印。陶易在"墓志铭"中回顾了两人第二次相见时的情景:生琰"言及缅匪事,袒而示我伤痕所在,叹曰,枪洞我胁不死,堕崖不死,意者其别有死所耶!余益惊异之"。寥寥数语,谷生琰那英勇无畏的大将风范跃然纸上。不久,宫廷赐葬的圣旨到。因为是朝廷赐葬,葬礼和墓地的规格都很高,家谱中记载是"金鼎御葬"。谷生琰在四川的大金川阵亡,那里多崇山峻岭,远隔几千里,遗体无法运回故乡,故就地安葬。蜀人"敬之以为神,自发立庙祀之",称之曰"将军庙"。姜南庄军马岭下的谷生琰墓是衣冠冢,葬有谷生琰生前的衣冠、宝剑和盔甲。朝廷赐葬时,赠挽联一副:传战两金川大将军为国捐躯耿耿忠心光百世;

钦承三袭命圣天子褒封崇祀煌煌巨典著千秋。

文化大革命中,谷生琰墓地被毁。

(传:将军率部出征时,每到一地,由地方官员验证,盖印出关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