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三次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规模宏大,渊源流长,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甘氏宗祠为砖 今天的竹溪县甘氏宗祠20140129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扩建于乾隆五十年,东侧官厅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墙体由青砖平砌而成,单檐硬山灰瓦顶,前有檐廊。内部结构为前堂后室,均面阔五间,长21.2米,进深分别为6.8米、7.26米。堂内立柱为楠木,下部有石柱础,地面铺青石板。建筑面积共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
甘氏宗祠前堂正大门门楣上雕饰有十六个小人,两侧有两个小石狮子。石狮前有石鼓,鼓面雕饰忠孝吉祥的故事。前堂后壁背面绘有壁画,上书"奉先思孝"四字。文革时壁画遭到破坏,中上部被凿空。后堂外有台阶,青石板料。前堂后室墙体所用砖块不同,可能为不同时期修建。后堂后壁正面同样有壁画,破坏严重,内容不详。官厅及祠堂各门的正上方均有柱状装饰。外墙檐角下亦有壁画,屋顶、檐角多有动物雕饰。
甘氏宗祠创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又扩建,其建筑严格按照清代朝庭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标准进行修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计精密,属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专家考证:甘氏宗祠古建筑在全省范围内独具特色,在全国的古代建筑中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今天的甘氏宗祠.甘氏宗祠一直以来福泽甘氏一脉,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的造反派的"办公室"。八十年代,改作学校,是为:甘家岭村完全小学。屡受拆、修,至今保留下来的仅为建筑的主题部分:正殿及官厅。 后在主建筑两旁分别修了几间平房,现为村委办公室。
历史背景.滥觞于先秦宗法制下的贵族祭祖之风,在中国衍生出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唐代以后,民间宗祠开始蔓延。明嘉靖皇帝正式规定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城乡。但鄂西北历史上的大量宗祠,湮没于改朝换代、兵燹战乱,或在"文革"中毁坏殆尽。
留存至今的鄂西北竹溪的甘氏宗祠,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其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另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如此规模的甘宗祠,穿越250多年时空,屡遭劫乱,竟历代修缮,至今完整,堪称奇迹。这绝非偶然。宗祠是家族及其历史的象征,其规模和影响,往往显示着家族势力及其资产实力。甘宗祠之所以渊源流长,留存至今,要归功于甘氏家族在地域历史上的传奇事迹和显赫地位。
一座宗祠,一部史籍;一个家族,无数传奇。甘宗祠的渊源,要追溯到清初波及鄂西北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清初"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本来是投靠清廷、助其夺天下的明朝降官。但20年后,到康熙初年,已势成割据,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决定。吴三桂首先发难,其他二藩随之反叛。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由云南、贵州攻入湖南、四川。南方乃至长江流域、西北各省,皆有藩王或将领响应。在鄂西北,谷城总兵杨来嘉,郧阳副将洪福,竹山游击谢泗,竹溪游击洪源,群起响应,一路攻城掠地,在占据襄阳和郧阳治下各县之后,又领兵向竹溪杀来。
但在偏远的竹溪,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攻势受挫--他们遭遇到甘继芳为首的、甘氏家族为主力的地方民团武装的英勇顽强抵抗。《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逆余孽杨来嘉等叛,据房陵、竹山,四出攻掠,独溪邑以芳(甘继芳)在不能犯,贼愤甚。"
于是,杨来嘉纠集"谢、洪二贼,率数万人来(攻竹溪)"。当时竹溪的最高地方长官,是清朝第五任竹溪知县曹席珍。他自知"以邑无城,不可守",就带着一批官民,转移到了城西三十里处、甘家岭村后山上的中峰寨上。贼众来袭,曹知县之所以选择退守中峰寨,是因为那里不仅山寨险峻,易守难攻,更有一位悍勇善战的老英雄--甘继芳。早在明末动乱的时局下,他就率领着甘氏族众为主力的团练乡勇,以中峰寨为堡垒,多次成功抵御叛军、匪患的侵扰。《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知县曹席珍)遂入中峰寨,与继芳协力,为前后门,以拒贼。贼念其粮少,坐困六十日。"甘继芳确系叛军的强硬对手,中峰寨更是一块久攻难下的"硬骨头"。叛军便对中峰寨采取围困战术,围而不打,欲逼自乱或投降……就在接下来这场抗击叛军、保卫乡里的战斗中,以甘继芳为首的甘氏家族,以英勇悲壮的事迹,为甘宗祠数百年的显赫,奠定了根基。
悲壮的中峰寨保卫战与鄂西北诸多姓氏大族一样,竹溪县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也是移民。《甘氏宗谱》"序"称:"先祖进朝云公,在明朝隆庆年间,从江西南康星子县,迁竹溪中峰寨山脚下,延传数十代……"竹溪甘氏家族"延传数十代"、甘宗祠兴盛数百年的历史,正是其第四代子孙甘继芳,以一阙史诗般的英雄事迹开启的。
关于甘继芳,《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甘继芳,字体元。性忠烈慷慨有谋略。明末流贼猖獗,竹溪为秦、楚、蜀之交,屠戮殆尽,余匿山中,昼夜惊骇。公纠聚遗黎,团练乡民,贼至合击,贼去则散归田间,如是者十余年。迄我朝(清朝)定鼎,兴镇(实为兴安镇,今安康)总兵段某,知芳义勇堪任重,以便宜给札为守备,防卫中峰、左溪等处。继芳受任,竭力守御,溪人赖焉!"
所谓"时势造英雄"。甘继芳一介村民,擢为守备,成为英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明清之际,时局动乱,竹溪县为鄂陕川(渝)毗邻的偏僻山区,山深林密,交通不便,更是匪患猖獗之地。甘家岭村所在的中峰、左溪一带,距离秦楚边关门户--关垭,仅20华里之遥,正是最直接、最频繁遭受匪患的所在。匪患肆虐,官兵鞭长莫及。聚族而居的甘家岭村村民,为求自保,联络乡民,自发组织乡勇,建立民团武装,闻匪警则退守中峰寨抗敌,匪去又散归四乡。
可以看得出,在清初竹溪的抗匪斗争中,甘继芳深为贼匪忌惮。这除了因为他本人"性忠烈慷慨有谋略"之外,估计他大概还是甘氏族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率领的甘氏族众为主力的民团武装,战斗力十分强悍。
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那个酷夏,时年64岁的甘继芳,成为保卫曹知县领导的临时县署的最后依靠。他果然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叛军硬是攻不上来。但是,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当时,曹席珍手下有一个看门的勤杂工,叫曹二,因犯错被曹知县责罚。这个曹二就偷下山寨,找到叛军中一个叫马二蹶子的兵卒,告诉他,中峰寨后山绝壁没有布防,可从那里乘虚攻入。于是,夜半时分,叛军在竹溪游击洪源的率领下,攀上绝壁,杀进山寨,活捉了曹席珍和甘继芳。寨破,曹知县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叛军劝降,甘继芳不屈,厉声大骂:"甘继芳好男子,肯从若辈做贼哉?若辈釜鱼游魂,立见齑粉,惜吾不能手磔汝耳!"叛军恼羞成怒,杀了甘继芳……
甘继芳壮举成就家门荣光鄂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军,很快被平定,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发生在甘家岭村村后的这场中峰寨保卫战,迅即湮没于历史烟尘,在战后慌乱的时局和萧条的民间,很少有人知道甘继芳的事迹:"(甘)继芳殁后三日,大兵至,贼退保房(县)、竹(山),明年悉就擒,事平,后世盖罕有知继芳者"(《竹溪县志·善行》)。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拂开历史烟尘,让甘继芳的事迹传诵开来。时隔二十多年后,湖北学使(学政)王与祚,到郧阳来巡考。他问竹溪籍考生:各位知不知道竹溪早年间有个叫甘继芳的人?无人应答。而接下来点名,他叫到了一个叫甘长霖的考生,赶紧查阅档案,看到了其祖上三代的记载,确认这就是甘继芳的长子。王学使就让甘长霖把其父事迹,写成一个详细报告,呈给他。尘封的往事就此揭开。
王与祚学使是如何得知甘继芳事迹的呢?原来,当年在中峰寨保卫战中,与甘继芳一起被俘的知县曹席珍,后乘乱逃脱,还带着随从跑到北京,将甘继芳的事迹宣扬开去。《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曹席珍)自贼中逸出后,偕计吏入都,尝举以告人,而学使闻之者。"显然,曹知县介绍的甘继芳的事迹,令王学使难忘,才有了二十余年后他巡考到鄂西北,向竹溪籍的考生询问甘继芳,和巧遇甘继芳长子甘长霖的故事。
就这样,有了现场幸存者曹知县的详细介绍,加上王学使的寻访和宣传,二十多年后,从郧阳知府到竹溪知县、训导,就都详知了甘继芳"以身拒贼"的忠烈事迹,他们纷纷题词,制成锦旗,表彰烈士甘继芳。甘继芳的六个儿子,除第四子在战乱中失踪外,一一得到官方抚慰。甘继芳的事迹从此广为人知,并详载入清初编修的《竹溪县志》中,被历代方志采用,流芳后世。由此,竹溪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拥有了长期被地方官民推崇的家门荣光。
折叠 甘氏家族忠烈贤良辈出甘家岭村的甘氏族人,继甘继芳之后,英才辈出。无论文臣,抑或武将,多有乃祖忠烈义勇之风,泽被甘家子孙,事迹载入方志,闻名一方,如甘继芳第四代嗣孙甘杜,乾嘉年间任来凤县的训导,算是文官,却以与其祖辈一样的壮烈事迹,载于《竹溪县志·善行》篇:"甘杜,字联召,继芳四世孙也……嘉庆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贼逼城,语其子文郁曰:县无城无可为,为臣死节,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随城陷,孙敬选战死,子文郁怀印突围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闻,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甘继芳后人中以武功著称的,不在少数。其代表人物,有清朝咸丰年间战死的甘敬员。《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甘敬员,继芳之嗣孙也。咸丰元年,从征粤匪,叠次立功,拨补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贼逼竟陵,员战死瓦庙子,人谓之有乃祖之遗风焉!"
三藩之乱后,三省门户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坚持在中峰寨一带,组织乡勇民团御匪,英雄辈出。如"武生甘承欢,有胆识,局度娴雅,同治年秋,川匪骤至,甘承欢率勇同兵堵剿,右营游击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额,保举六品军功。"
另外,载入《竹溪县志·善行》篇中的不少甘氏后人,多以"疏财仗义"之善行,或"急公好义"的义举,赢得竹溪官民的普遍赞誉。可见,从清初以来,甘氏后人忠勇贤良辈出,多次立功授爵,不断彰显家族声望。于是,作为甘氏家族的象征,及其显赫地位之表现的甘氏宗祠,得以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高规格和庞大规模兴建起来。之后,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又不断得到扩建和修缮。靠着甘氏家族的保护,和地方官民的维护,甘宗祠幸免于历次历史浩劫的重大破坏,以较为完整的建筑规模留。
历史价值.甘氏宗祠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其建筑的保存完好。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官厅民祠一体化的布局。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等都保存了大量文化信息。古代这里是祭祀祖先、奖惩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而与之相关的族规家法的制定修改,族田族产的分配管理,促学兴教,抚恤孤寡等活动也多在祠堂进行。竹溪流传这样一段民谚:"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