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高姓网 > 高氏宗祠 高氏宗祠

仙鹤观高氏家族墓地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高姓展区

仙鹤观高氏家族墓地  

       高氏家族墓地位于南京市东郊仙鹤门外的仙鹤山。仙鹤山原有东、西二峰,东侧山峰上原有一座道观,名仙鹤观,高氏家族墓地即以此命名。

       仙鹤山是一座海拔100米左右的土山,山前地势开阔,符合六朝世家大族墓葬的择地要求。1998年,为配合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区的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在仙鹤山麓发掘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高氏家族墓地编号为1、4、5号的3座为孙吴时期墓葬,编号为2、3、6号墓的3座为东晋时期墓葬。

       东晋时期的3座墓葬分成前后两排,6号墓居后偏西,2、3号墓居前偏东。因2号墓中出土了东晋中期侍中、骑都尉、建昌伯高崧及其夫人谢氏墓志,发掘者将这3座东晋墓葬视为出身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的高氏家族墓地。

       高氏家族墓中,3号墓早年被盗,但2号墓和6号墓幸免于难,墓葬结构、随葬物品等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尤其是墓葬出土的大量的玉器和金银器,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高氏家族墓地的发掘成为历年来六朝墓葬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高氏家族墓的6号墓居北偏西,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挡土墙、封门墙、甬道、墓室组成。砖室全长7.44米,平面呈“凸”字形,是东晋时期最常见的墓葬形制。甬道长1.72米,外口砖砌封门,两侧有挡土墙。墓室长方形,两侧壁与后壁略往外弧,长4.9米,宽2.8—2.95米,高3.44米,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墓室内发现两具木棺遗迹,骨殖已朽尽。东侧木棺尚存底板,铜砚、漆盘、石板、鎏金铜砚滴、铜弩机等器物出土于棺的前部;铁剑、玉剑具、组玉佩、玉带钩、玉心形佩等出土在棺内中部。

       据随葬品推测,东侧木棺中葬的应为男性。西侧木棺已经完全腐烂,漆盒、漆耳杯、玻璃碗、铁剪、鎏金银鼎、铜耳杯、釉陶壶等出土于棺内的前部;金钗、金镯、金珠、金羊、金辟邪、绿松石辟邪、鎏金铜支架等出土于棺内中部。据随葬品推测,这具木棺中葬的应为女性。

       高氏家族墓的2号墓也是一座“凸”字形墓,形制与6号墓基本相同,只是墓室较6号墓略窄,顶部为券顶。发掘前砖室保存完好,未见盗扰痕迹。墓室后部铺设砖砌棺床,置两具木棺。东侧木棺大部分木质构件保存尚好,所有棺钉均为铜质。棺内遗物包括铜弩机、玉猪、心形玉佩、组玉佩、玉带钩等。东侧前壁下靠墙放置高崧砖墓志。墓志倒置,有文字的一面朝外。
       由此可知东侧木棺中葬的是高崧。西侧木棺已完全朽毁,仅发现少量的漆皮,棺钉均为铁质。棺床前西壁下放置高崧夫人谢氏砖墓志,有文字的一面朝里。由此可见西侧木棺中葬的是高崧夫人谢氏。
       由于仙鹤观6号墓和2号墓都没有被盗掘的痕迹,因此,随葬品保存丰富。6号墓出土的金、银、铜、铁、玻璃、水晶、琥珀、云母、漆木、陶瓷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近200件,2号墓出土金、玉、铜、铁、琥珀、滑石、漆木、陶瓷等质地的随葬品160余件,这在历年的六朝墓葬发掘中极为罕见。 其中的玉器和金银饰件,显示了六朝墓葬中少有的奢华。
       高氏家族墓的6号墓出土的玉器共18件:玉猪2件、玉带钩2件、心形玉佩1件、玉环1件、玉珩3件、玉璜2件、玉珠2件、玉柄饰1件、玉剑具一套4件。2号墓出土玉器15件:玉猪2件、玉带钩2件、心形玉佩2件、玉珩3件、玉璜2件、玉珠2件、司南佩及辟邪形佩各1件。这些玉器按其用途可以分成四个种类:第一类为玉猪,第二类为玉带钩,第三类为玉佩,第四类为玉剑具。
       玉猪在汉代就比较常见,推测是死者握在手中表示财富的,六朝时期一般墓葬出土的猪通常用滑石刻成。仙鹤观高氏家族墓的6号墓和2号墓的猪均用青白玉雕刻而成,形态略有区别。6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猪,色质温润,体形浑圆,四肢屈伏,五官、四肢及背部鬃毛琢刻生动传神,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
       带钩是腰带上的搭扣,是先秦以来墓葬中常见的遗物,金、铜、玉等质地的带钩均有。6号墓和2号墓出土的4件玉带钩中,3件为青白玉,形制相近,钩体为一回首的螭龙形;1件为墨绿玉,钩体为一回首的螭龙,钩身高浮雕一只张口、卷曲的翼龙,两侧线刻变形云纹。
       玉环、玉珩、玉璜、玉珠等玉件,按照一定的形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组玉佩。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装饰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作为礼器,组玉佩在历代的礼制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工具。6号墓和2号墓均出土了组玉佩,从中可以察知墓主人身份的高贵。
       高氏家族墓的6号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玉剑具共4件,分别是装饰剑柄的剑首、装饰在剑柄与剑身连接处的剑格、安装在剑鞘上供佩挂的剑璏,以及剑鞘顶端的剑秘。各剑具上浮雕兽面纹、螭虎纹及变形云纹,极具装饰性。
       仙鹤观高氏家族墓的6号墓和2号墓还出土了大量的金制品,总计124件,包括完整的簪、钗、镯、环、耳挖、顶针等装身用具和日用品,以及大量的各种形状的饰片和饰件。其中6号墓出土的一件耳挖,长23.1厘米,弯成“Z”字形,一端尖细,可作簪用,另一端为挖勺形。簪身刻饰龙纹。龙眼圆睁,长角垂于背,龙身装饰细网格纹,龙口衔珠,前后则饰竹节纹。
       高氏家族墓的2号墓出土的钺形金簪,顶部作钺形,簪身线刻锯齿纹。这些制品显示出了当时高超的金银加工技术,是难得的珍品。其外,6号墓还出土了显示墓主人官职的“蝉纹金铛”。
       仙鹤观高氏家族墓的2号墓出土了高崧及夫人谢氏砖墓志各一块。高崧墓志4行31字:“晋故侍中骑都尉建昌伯广陵高崧,泰和元年八月廿二日薨,十一月十二日窆。”谢氏墓志4行40字:“镇西长史骑都尉建昌伯广陵高崧夫人会稽谢氏,永和十一年十二月七日薨,十二年三月廿四日窆。”
       高崧,《晋书》卷七十一有传,此外,《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建康实录》、《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所载。据《晋书•高崧传》,高氏为广陵望族,高崧之父高悝少孤,以孝悌闻于乡里,西晋末年的动乱时曾流寓江州。东晋建国后,被元帝召为参军,以后逐渐位显,官至丹阳尹、光禄大夫,爵封建昌伯,跻身于贵族行列。高崧本人得到司空何充的赏识,袭爵建昌伯,历官中书郎、黄门侍郎、抚军司马,累迁侍中,成为天子身边的近臣。后因事免官,卒于家。有一子名高耆,官散骑常侍。
       发掘者从仙鹤观2、3、6号墓的时代早晚和墓葬排葬的顺序推测,这3座墓葬同属高氏家族,6号墓时代最早,居右,应为高悝夫妇合葬墓,2号墓为高崧夫妇合葬墓,3号墓为高崧之子高耆夫妇合葬墓。
       《晋书•高崧传》记载高悝曾任丹阳尹、光禄大夫。丹阳尹是都城建康所在郡府的长官,治所就在建康之内。由于丹阳尹“辇毂喉舌”,因此要求其长官“文武兼能”。光禄大夫,三品官,位在九卿之上。而6号墓出土的“蝉纹金铛”,是作为高官的加官侍中和散骑常侍武冠上的装饰,“蝉纹金铛”的存在,显示了高悝在丹阳尹、光禄大夫的官职之外,还有侍中或散骑常侍的加官。
       高崧墓志和谢氏墓志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墓志所见高崧的职官,除侍中外,镇西长史和骑都尉两职均不见《高崧传》,可以补史传之阙。会稽谢氏是会稽郡贺、孔、虞、谢四大望族之一,在门第上虽比不上南渡的侨姓世族陈郡谢氏,但依然不失为江南吴姓世族之一。从门阀社会的角度来看,广陵高氏与会稽谢氏两家之间的通婚实属门当户对,是南方世族之间联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