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傅姓网 > 傅氏宗祠 傅氏宗祠

傅氏宗祠独留风骨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傅姓展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许多古村落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现代建筑。铲车轰鸣,运输车进进出出,黄务街道傅家村已经变身富甲小区。喧闹声下还未拆掉的傅家老宅,却在诉说往日的平静。

     旧村改造傅氏宗祠得以幸存

     绿草在青石的缝隙中生存,满眼的翠绿让残垣断壁的村落有了些许生机。村中主街两侧院落厢房的云墙还在,有的老屋却拆得只剩下一面墙,摇摇欲坠,未拆的老宅也人去屋空,唯傅家中街的门牌号还依旧如故。

     穿越砖头瓦砾,抹过青松翠柳,在新式洋楼的环抱掩映下,饱经沧桑的傅氏宗祠看起来显得格格不入。附近的住宅不多时即将夷为平地,唯有傅氏宗祠经专家力荐保留了下来。两扇黑漆大门,上题“望重兰台,功调梅鼎”,横匾“傅氏宗祠”。大门前双侧墀地有精工镌刻的旗杆座两尊,对称雕有吉祥物“喷云”、“岩山红牡丹”、“出水莲花”、“松鹤延年”。

     宗祠建成百年,屡经浩劫,仍保留原味,后经后人修缮,焕然一新。沿院墙行走,宗祠屋檐两侧写有“百禄是荷、福星高照”字样。宗祠虽已保护起来,但宗祠前散落的断为两截的清代墓碑,见证了曾经的动乱。

     风水宝地曾历时18年重修

     傅家坐落于蓁山南麓的葫芦状山坡上,东西两侧有小溪环抱,两条小溪汇集于村前坡下,向南流向大姑夹河。“金丝吊葫芦”即是对这一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的概括。傅家选址于此,成为胶东一带最为典型的按风水观念选址的古村落。

     据《傅氏通谱》记载,山前傅家村由傅友善七世孙傅斗建于明末清初。傅氏宗祠在建村第二年即已修建,目前保留下来的这座宗祠是从光绪中期傅懋凯取得功名时开始重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历时18年建成。宗祠占地650平方米,由大照壁、门前石台、旗杆石、大门前厅、甬道、正厅几部分组成,外环垣墙。院内有紫玉兰、青桐、楸树等百年古树6棵。整个建筑群均采用青石为基,青瓦为屋面,色调统一、大气沉稳。祠堂的整体祭祀空间保存十分完整,建筑建造精美,石雕、木雕、砖雕,楹联、书画、匾额皆为精品,堪称胶东古祠堂的范本。

     威武探花傅懋凯传奇民间流传

     据明代修纂的《福山县志稿》载,光绪十五年,傅家村的傅懋凯获一甲三名武探花。关于傅懋凯,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

     傅懋凯身高八尺,腰圆膀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善使一柄板门大刀,臂力过人。光绪十五年,傅懋凯进京赶考,最终夺得武探花,后被授二等侍卫,统兵镇守午门。深得光绪帝信任器重的他,又擢升一等侍卫。

     马尾海战,傅懋凯任福建绿营参将,战争中指挥若定,不幸被敌炮击倒船桅杆将腿砸成粉碎性骨折,他用手将断腿一一复原,然后用皮铠甲裹住。战后,他用祖传秘方,把各种药物敷在断腿上,然后点上一柱香,待香燃尽,只听骨骼铮铮作响,一个时辰后,便能下地走路。

     1958年,傅墓被挖开,只见他那条受伤的左腿骨,竟像哥窑出土的瓷器一般,腿骨上整齐排列着如开片般的花纹。可惜,其祖传的一支香接骨秘方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