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傅姓网 > 傅氏宗祠 傅氏宗祠

枣阳新市镇傅氏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傅姓展区

湖北枣阳市新市镇傅氏祠是当地目前唯一存在了176年的祠堂。当地在1949年以前所建的祠堂,都在“文革”前后,在破“四旧”运动中为人毁除。通过研究傅氏祠堂及其族源等问题,当有较为显著的文化标本意义。
傅氏祠的兴衰
  枣阳市新市镇傅氏祠堂,位于新市镇孟子坪村所辖自然村傅家小庄之东约三百米处。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距今已176年,虽然经过数次维修,基本的形式保留原状。
  新市镇孟子坪村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低丘沟河相间,低丘到沟河的过度带,较为平缓,是人们盖房的地方,而沟河,或大或小,大者,一般流水长年不断;小者,流水时断时续。
  祠堂为二重院,祠堂后为小山,前为一河,源于桐柏山之麓。此水一般四季不断,系衮河支流沙河的源头之一。沙河下流达枣阳市后,汇集到衮河中,衮河入唐白河,唐白河入汉江。傅氏祠堂北高南低随地势坐北朝南,符合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心理需求。进大门后是一过道,过道两边为左右二前殿,各二间,从过道走过,是一露天天井,天井左右两边是二小院,约3米宽窄,长度与侧殿同。然后有一圆形砖拱门,从此门进去,方是正殿即上殿的大院,大院左右为二侧殿即东殿与西殿:最后是正殿即上殿,上殿左右各一厢房。整个大院是一典型的四合院,约170平方米。祠堂为砖、石、木结构,整个墙体是砖,墙基为大理石,而梁木、柱子以及檩椽均为杉木。正殿上多木雕。大门门柱左右各一汉白玉石凳,上有鼓状石刻,说明修此祠堂者可能做过武官。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
  对于傅氏祠的建造起因,现在也没人说得清了。据说是在清朝年间,傅氏中有一人,在平定回疆中立下战功,后回家乡造此祠。或说还是敕造:晚清时,有一年,湖北枣阳县的县令下乡调查民情,看到傅氏祠堂,走了进去,见其中有圆门,就说,傅氏有何功德,竟然敢造此门?管祠堂的人赶紧向族长汇报,族长把皇帝的敕书送来,该县令一见,一步一磕头,退出了傅氏祠堂。依这种说法,祠堂内修有圆门,当有讲究。或者与军队的辕门有关。又传说祠堂是傅氏有一人名傅元怀(音,查《清史稿》未见此人),在四川一个地方做军官,回来造的。总之,做武官的可能性大,因为祠堂的门凳是石鼓,也就是军鼓,象征军人用武。此祠堂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大门进去,到正院时要经过一圆门。2009年夏,襄樊市文物局下乡考察文物,说在襄樊所辖地区还未见过第二家祠堂有这种圆门的。
  晚清与民国时期,傅氏祠有祠田二十余亩,还有一大坟场约百亩,祠田庄稼和坟场所植大量梓树中的木籽(每年收2000余斤),以及柴草的收入,主要支付守祠堂者的工钱与每年的祠堂祭祖大戏钱,以及在祠堂内兴办办启蒙学校教师的薪俸。
  解放后,在破“四旧”运动中,枣阳市境内不少大姓的祠堂都被拆除,傅氏祠因为被孟子坪村选用为村办小学校舍,而免于被拆。“文革”结束后,1980年,孟子坪村小学移址兴建,祠堂周边解放后由村政府所盖作为学校教室用的房屋,都被拆走,孟子坪村政府在拆除祠堂时,傅氏宗族来了数百人阻止。因而,拆除行动就此停止,从而保留至今。从傅氏祠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木刻来看,当初建造祠堂,当花费了不少人工金钱。
  傅氏祠在解放后受到严重破坏。表现有四:一是殿瓦的破坏。原来的正殿用三层瓦,解放后改为二层。二是墙体破坏:解放后兴办学堂,原来祠堂四周外墙无任何窗户。解放后祠堂成为教室或教师住房,全开窗通光,使砖墙整体结构受到破坏,直接导致后来几处原墙体的倒塌。三是正殿等多处木雕的破坏。解放后没人管理,从未上过油漆。又为村民锯去不少横梁等。木雕也被破坏殆尽。四是祠堂大树被伐。祠堂前有一巨松,高20米许,二人合抱不下。一中国杨,高24米许,三人方可合抱。均于“文革”间被伐,做了课桌;祠堂前门外左右各一大椿树,右边的一棵高24米许,二人方可合抱之。上有一古钟,声闻十余里。左边树高与右同,但仅有右树四分之一的树围。此二树于1975年被伐做了桌椅等物。祠堂内一柏,高10米许,树围约1.2米,1986年前后枯死被挖,这几棵树估计是建祠堂时所栽。祠堂院内尚有紫金花树一株,1980年前后为傅家小庄一他姓村民挖去种到自家院中,现老根又发芽,长出一棵新树。祠堂周围梓树大小各十余株,二人合抱者五,一人合抱者六。这些梓树都在大炼钢铁时代,为政府所伐,烧成了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