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鲍姓网 > 鲍氏宗祠 鲍氏宗祠

南京市鲍虎墓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鲍姓展区

简介 

鲍虎墓是浙江黄岩总兵鲍虎的坟墓。鲍虎墓前现存石像三个:一个武士和一对石马。墓前新修一座水池。鲍虎(生卒年不详),字云椄,应州(今属山西)人,明末降将。以战功擢为游击,官至黄岩总兵加右都督。死于清顺治年间,葬南京。鲍虎墓位于山洼中,依山而造。墓园占地?000平方米,其规模及风格均按明朝将相墓葬建造。原墓前有石武士、石马、石羊各1对,石碑1块,另有华表和石坊等。现存武士1,高约1.8米;石马1对,高约1.00米、长2.10米。其余石刻大多埋入土中。鲍虎墓石刻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被盗 

2005年5月,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黄岩总兵鲍虎墓,遭到了不明身份人的盗掘。 

鲍虎墓坐落在大厂区耿家洼一座山下,它坐西朝东,背靠大山。走进神道,一对石人和石马竖立在距墓10多米远处,整个墓呈宝塔形状,高约l0米,其占地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由于该墓被盗,考古人员不得不组织人员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顶已被挖开一个长5米、宽4米、深约1米的探方。墓顶北侧一个深沟中,有一个直径1米的大洞,这个洞就是当地人所讲的盗洞,从土质来看,不像是最 近盗挖的,估计有很长时间了。

据当地人称,这座古墓旁以前还有其他石刻,后来都被砸碎了,只留下了一对石人和石马。2005年4月份,当地人上山时,偶然发现墓顶有一个大洞,怀疑是被人盗掘了,于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案。很快,六合区文物部门的有关人员立即赶到了现场查看,同时当地派出所已展开调查。民警说,他们走访附近居民和鲍虎墓地周围的施工单位,找到了相关的施工队老板和一些包工头,以及做土石方的相关人员,但没有任何结果。 

据六合区旅游文化局有关人员称,鲍虎在清朝顺治年间享受一品待遇,有关人员调查后发现,鲍虎还有后人住在六合区。 

鲍虎墓碑文 

2014年底,笔者在写《张步林墓》时,意外地从地方志中找到一篇《鲍虎墓碑文》,即《光绪江浦埤乘•卷二十五•人物四•仕绩三》收录钱塘•翁祖望撰《都督鲍公传》,全文辑录如下(笔者标点): 

“都督鮑公諱虎,字雲樓,其先大同應州人也。生而賦質鷹揚,果敢善射。幼居閭里,卽剛毅超羣,學萬人敵,聞古今忠義智勇事輒慨然感奮。以故,其伯學士公深器重之,謂有古名將風,可大用也。當前明時,公雖備職戎行,未足展其大志。會  皇清龍興,豫王奉  命南征,師岀中州,公率所部歸附。豫王知公智勇,以股肱任用,賜宴及蟒服。鞍馬從攻揚州,身先入城,王大喜賞其功,賜金二十鎰。進攻瓜州,敗鄭志龍於長江。遂自句容抵江甯,招降戎、政、都督等官。尋取太平等路,盡定江南地。因引師克吉安,進取贛州血戰半載,破謝芝樑等數十萬,下贛州幷拔龍定,陣中斬獲僞王、僞督等功最多。乃援上崇,獲其僞巡撫、參、遊等官。會金聲桓倡亂犯贛,公馳歸拒守,鏖戰百餘,贛賴以全,  章皇帝特賜蟒服十襲。未幾,李成棟等復犯,勢甚猖獗,公出奇連破,擒斬殆盡。  詔除參將,援勦瑞會,獲其僞王、侯等官。隨復甯都,斬其徹侯彭順慶。再復石城,斬其僞督撫、降其大帥三十五人。破取興國,降其大帥七人、將卒萬餘。會佂黃石寨,降其僞撫、鎮、參、遊等。連破瑞、甯、雩三縣,擊斬僞鎮遠侯郭大伯,岀所掠婦女六百餘人。破走李廷玉於君山,追獲袁汝瓚於石樓崗,論功晉大同副總兵。移駐渾源州,自公之司命三軍也,武以立威,仁以示職,旌旗變色,知光弼之新來,刁斗無聲,識貳師之用律。遂至邊城,雞犬抱月長眠,遠塞樓櫓,臨風無恙,詩云:‘文武吉甫,萬邦爲憲’,其公之謂乎?予承乏代巡,潔己勤民,彰善癉惡,凡可以爲國家久遠計者,莫不興舉,矧樹人爲利彌大乎?特薦公於  朝得入慶,隨晉狼山鎮。狼山內扼江淮,外控大海,公棨戟初臨,卽繕亭障、治(舟宗,左舟右宗,下同)艘、討軍賞、撫羣黎,江南鎖鑰金城,湯池之固矣!己亥,海逆犯金陵,大江南北多所摧陷。賊以大(舟宗)圍泊狼山七日,公設伏出奇,賊眾不敢窺岸,濳自任家港進,不一戰,戮其前鋒,賊遂以遁,爰發礮砰其巨艘,降其僞兵科都督、參、遊等官。是役也,公奮勇爭先,不解甲者三日,卒能以寡制眾,易危爲安,保障江淮,功莫大焉,論功加都督僉事。  今上御極,特簡鎮嚴陵。嚴陵爲浙上游地,窮山僻壤,半是探丸之穴。公身擐甲胄,提一旅靖之,居恆簡練,士卒號令霜肅,分置營汎,井市晏然。且延禮紳士,修葺學宮,創治橋樑,以垂百世之利。削平毛坪山寇,大破括蒼山賊事,聞於  上,召見賜宴武英殿,並錫名馬文綺慰勞之,仍命還鎮。迨甲子,閩逆叛亂,屬邑淪陷,公感激誓期恢復。與諸嗣君破賊於風市、破賊於壽昌,一日六捷,復其城。又破賊於茶園,復湻安;破賊於下湖,復遂安;又破賊於新嶺、風溪等,復分水,斬其僞總兵、參、遊五十人、士卒數萬,岀被擄縣令等員及其脊屬。論功晉右都督、甯台鎮總兵官。時黃巖久爲賊踞,康親王承  制賜宴,幷錫諸嗣君蟒服、弓矢。公卽岀奇,由仙居間道而進,一鼓下之,幷降被擄官民二萬餘人。大破賊(舟宗)於海門,而浙東平定矣!夫功高汗馬,定享茅土之封;績奏止戈,必垂鐘鼎之勒。奈何旌武功者,已開河隄之柳,而紀盛烈者,徒沈峴山之碑哉!公盡瘁成疾,彌留之辰,口授遺表,以身受國恩,不獲盡掃,餘氛爲憾。報聞,  上大震悼,贈左都督、榮祿大夫,命內閣撰文,賜祭葬如禮。仍命長子輔仁,以父功爲參將,敘加都督僉事;次子志仁,邀恩以京員用,屢立戰功,加級紀錄;希仁爲守備;姪依仁,敘職有差。公愛民卹兵如親子弟,禮賢下士有古輕裘緩帶之風。至於軍威所指,秋毫無犯,萬民戴德,四境安堵,方之唐子儀、宋曹彬,蔑以加矣!孫廷彥、廷臣、廷樞、廷佐、姪孫國楨等,重孫準、本等,永先業奉烝,嘗以垂不朽云。 

舊史氏曰:國朝武功盛矣!戰則同疆,守則同固,惟公最著。行事暗合古人,而折節好儒,與士大夫、賢豪長者相結,日造請不厭,曰:‘凡以爲國家計也!’夫天下不能長無事也,疆場之警、兵革之虞,何代無之。令在事者皆如公,又豈至以一隅之地、一方之變,竭天下全力,使廟堂阡食於上,閭閰騷擾於下哉!然則公非特功在一時,真可爲萬世用兵者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