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方姓网 > 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

河田方氏宗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方姓展区
河田村是厚街镇的一个大村,坐落在莞太大道之东,户籍人口近6000人,均为方氏,是厚街镇的三大姓氏之一。

  厚街的河田村有座方氏宗祠,为五开间五进深,为莞邑之少见。在乍暖还寒的仲春时节,我随厚街镇退休干部、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仲仪造访了河田,访问了对河田村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方笃思、方裕腾,以及河田方氏宗祠重修筹建组的工作人员。这才得知,方氏宗祠里有块牌匾“六桂流芳”,村中还有一座“郡驸公祠”。“六桂流芳”匾和郡驸公祠,均诏示着河田方氏的显赫家世。

  

  “河田”的由来

  现年72岁的方笃思介绍,河田方氏源自河南,属雷公之裔。雷公118世    公仕唐,为都督长史,后定居福建莆田,乃莆田世系之始祖。其子殷符公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符公生七子,第三子廷范公,历长溪、古田、长乐令,闽人称之为长官。长官生有七子,第五子在朝廷中任礼部郎中、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史等职。其第十世孙邦荣,为宋朝进士,官受朝奉大史。南宋后期,元兵大举南侵,大兵压境,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危在旦夕。南宋皇室被迫南逃避难。绍定二年(1229年)方邦荣作为朝廷命官,亦携家眷随皇室南下。他在福建乘船沿海漂至广东惠东县上岸,一路来到东莞厚街,于河田之地,见山清水秀,水草肥美,想必是个好地方,于是就定居于此。

  正式立村的是邦荣之子良辅。良辅立村后,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宗之地是河南,而他们又是从莆田迁徙至此地的,于是取河南之河和莆田之田作村名,作名河田。又因春秋时,河南称做河阳,福建的莆田也曾称作莆阳之故,有段时期,河田曾名河阳。方笃思还说:“河田小学曾用名‘河阳小学’。如今,河田有个市场就取名河阳市场。”

  良辅立村后,以父亲邦荣为东莞方氏之始祖。自邦荣徙居东莞,聚族河田之后,至今已历780个春秋,繁衍了30多代。目前仅厚街镇就有河田、珊美、寮厦、汀山、溪头、宝塘等6个村的方氏,均是河田方氏宗祠之后裔,户籍人口超过14000人,成为目前厚街最多人口的姓氏之一,其中河田村就有近6000人。

  可能是东莞最大的祠堂

  方氏于绍定二年(1229年)聚居河田之后,经过100多年的繁衍生息,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河田方氏在村中构建了一座方氏宗祠以纪念祖先。

  方氏宗祠长67米,宽18.28米,占地1274.76平方米,为五进深(河田人称五栋)五开间的建筑。在东莞,人们常见的祠堂都是三进三开间的,三进五开间的被称为很大的祠堂了,五进五开间实属罕见。因方氏宗祠的工程较大,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始建,建文四年(1402年)才告竣工,工期历时4年才完成。

  方氏宗祠坐南向北,两边有大小两对石狮子把守大门前两侧。第一进(栋)的两边是石鼓,大门之顶端是用麻石雕刻的阳文楷体“方氏宗祠”。高大的门是用厚实的格木做的,一扇门的宽有1米多,几个人才抬得动;二进(栋),实际是个拜亭,人们在进入方氏宗祠里间时,须在这个拜亭先行礼方能进入。拜亭有五级台阶,拜亭的上方是个横匾,曰“六桂流芳”。两旁均是六角形的石孔门。拜亭用石料和木料雕刻着各种人物、花草等图案,拜亭之后还有三进(栋),里面才是正堂。“六桂流芳”是什么意思?方笃思和方裕腾介绍,相传莆田的四世祖长官生有七子,长至六子迭登唐进士,皆士于闽。即七个子中第一子至第六子皆中进士,实属罕有。因此在当时成为佳话,故有“六桂流芳”之说。而河田始祖邦荣就是第五桂之十世孙。

  方幼学集郡驸马于一身

  河田村很大,车七弯八拐之后才在一排树下停下来,步出车门,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祠堂映入眼帘。趋前一看,“郡驸公祠”赫然入目。此祠堂是用麻石作基础,又用麻石砌门框的,砌在麻石墙基上的水磨青砖一片光滑,连一点缝隙都没有,工艺非常好。壁画上还看到“火船游弋”,这是民国时期重修的。

  方裕腾说:“这座郡驸公祠并非民国时期重修,而是民国时期建的。”怪不得这座祠堂如此富丽堂皇。方裕腾还介绍,这座郡驸公祠还有段古呢。

  南宋末期,河田的二世祖良辅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恭己,次子名幼学。恭己当时在临安(杭州)任事,官至太子太傅(太子之老师)。由于元兵大兵压境,京城临安危在旦夕,为避难,南宋皇亲国戚纷纷南逃。恭己也回河田避难,逃难之途遇到皇上的堂弟濮懿王胞妹,即郡主。恭己便把郡主带到河田的家中暂避。

  方恭己虽是当朝太子之太傅,但家境清贫,胞弟幼学在家中以种田为计,闲时戽鱼摸虾。郡主在河田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对恭己之弟幼学心生情愫,经恭己为媒之后,郡主与幼学结为夫妇。战乱平息后,南宋皇(景定皇)驾崩,赵禥(宋度宗)继位,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继位后,在全国各地张榜,寻找流落各地的皇亲。一段时间之后,有快马回报:濮懿王之胞妹流落东莞河田。宋度宗马上下诏书召郡主回京城临安(今杭州)。但此时郡主在河田已与方幼学成亲,生活虽清贫,但夫妻感情恩爱。郡主表示,已过惯平民生活,不愿再回京城了,甘愿与丈夫方幼学在河田白头偕老。

  宋度宗见郡主心已决也就作罢了。于是下了道圣旨将方幼学封为郡马。大概是度宗皇帝与郡主在皇室时情同手足,后来度宗皇又下了一道圣旨,封方幼学为驸马。一介平民的方幼学二度受封,从平民变成驸马在河田一带传为佳话。因此,数百年来,河田方氏后人都有:“红谷饭、锦鳞鱼、皇帝妹食过唔愿返京”的传说。

  为纪念三世祖幼学,方氏后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了这座“郡驸公祠”。

  (注“红谷饭”:就是当时邑人种的不怕水淹的“苏仔谷”。此谷的米是红色的,当然所煮的饭也是红色的,邑人谓之“赤米”;“锦鳞鱼”:东莞地处珠江出海口的水网地带,水网纵横。过去水田、水沟中常有许多手指般大小、鱼鳞红绿相间的小鱼,颜色煞是好看。有人把其作观赏鱼养着,谓之“锦鳞鱼”。农民工余时,常在田间或水沟截一段将水戽干,以捉鱼虾回家下菜,而最多的就是这种“锦鳞鱼”。)

  吃红米饭、锦鳞鱼,东莞谓之粗茶淡饭。原本娇生惯养的郡主过惯了平民生活,不想回京城,因而方氏后人建祠以纪念之。

  方孝孺疾书“燕贼篡位”

  被诛十族

  据方笃思介绍,河田方氏宗祠里挂有“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的对联。这副对联是方孝孺题的,为草书阴文。

  据史料载:“方孝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字希直。方孝孺虽姓方,但不是厚街河田人,而是海宁人。方孝孺于明初时,曾任翰林侍讲学,又曾主理过应天府乡试(即封建社会主持科举考试的一个机构),是明初洪武帝的忠臣,又是建文帝的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懿文早死,朱元璋传位于太孙朱允炆,定年号为建文。方孝孺亦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为名,从燕京(今北京)起兵攻入明皇城南京篡位,建文帝被迫以火自焚殉国。朱棣夺取皇位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书以诏示天下。方孝孺不从命,并当着文武百官面前揭穿朱棣的“我不过想学周公辅成王罢了”的鬼话。朱棣愤怒地命左右大臣授之以笔墨说:“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握笔疾书“燕贼篡位”四个字后,用力将笔掷于地上。朱棣大怒说:“你不怕诛九族?” 方孝孺厉声答道:“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

  结果方孝孺被朱棣诛了十族,连他的启蒙老师也不能幸免。听说方孝孺被诛十族之后,宗亲、亲友被杀了数百人。相传其三个儿子闻讯,提早逃走了才幸免于难,但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其中一个儿子改姓雷,一个改姓邝。故方、雷、邝三姓至今都以宗亲兄弟相称。

  方孝孺是一代文豪、才高八斗。但因被诛十族之后,他的书文也被焚毁,留存下来的甚少。河田方氏宗祠的这副对联能存世实属幸事。据方笃思介绍,此对联为一副长2米,宽0.5米的楹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草书,落款是“孝孺”,现存于肇彝中学里。

  河田方氏宗祠的这副方孝孺的对联是如何得来的?对此,方笃思、方裕腾均表示无从考究,只是一直挂在祠堂里。“文革”时,不知被谁取下隐藏在其他地方才躲过一劫,如今这可是文物了。

  现在,河田人已动工将残旧的、可能是东莞最大祠堂——方氏宗祠重修,目的是用其辉煌显赫的历史教育后人,激发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