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范姓网 >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

范村范氏宗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范姓展区


著名的范祠三碑

范村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这三块石碑分别在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而且都镶嵌在墙体中。东侧一块是清道光年间的《梅山范氏重建祖庙记》,西侧两块分别是光绪年间武义县钱正堂(知县)的谕和示,这在全县的宗祠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范氏始祖范槐自元代中叶从金华石壁栗塘迁居武义后,清乾隆六年(1741)始立范氏宗谱,乾隆三十年(1765)才建立宗祠。然而遭遇了嘉庆庚申(1800)之灾后,宗祠彻底毁掉。正象范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撰的《修祠并续小叙》中讲的:“本族自庚申(1800)祠宇无存,谱牒沦没,幸嘉庆已末(1799)谱底尚未焚毁,为水漂汩,旋于泥淖中拾得。但经荡失后,始祖德十公(范槐)以前不无缺略……至金邑祖处录得分派之绪归,笔诸书以备篡修。”范氏族人一边从金华祖处抄录房头谱,准备灾后续谱,同时开始在现在梅山的宗祠的基址上重建宗祠。“重建新祠自嘉庆戊辰年(1808)起至戊寅年(1818)止,共用钱四千余金。”除掉历年积蓄,亏欠一千九百余金,由范氏子孙先垫付,嗣后将租息拨本付利。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建好新祠。正是在这一种历史背景下,范氏族人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在道光八年(1828)请武义拔贡时任青田县教谕王惟孙(1752~1835)写了《梅山范氏重建祖庙记》一文,并刻成石碑立于新祠大门东侧的墙内,为了存史,现将碑文全文抄录如下: (下转第8版)(上接第7版)“祖庙之作,所以妥先灵,展孝思也。夫万物本乎人,人本乎祖。为人子孙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而于祖宗灵爽之所,凭依顾听其芜废而莫之省,此籍谈所谓饥也,则仁人孝子仰先人遗绪,而动其凄怆霜露之心者,心自祖庙始。我武北九都梅山范氏,其先世本吴人,有讳纯诚公者为文正公犹子,官婺州保宁军节度使,卒葬金华之石壁栗塘,其子孙遂家焉。至元世,德十公复徙于武,其后族姓繁衍,乃奉始迁之祖,别立祠宇。嘉庆庚申(1800)邑大水,东北一带田庐多漂没,范氏里居当其冲,被灾尤甚。明经惺泉者少尝从余游,与其从叔式庵明经夙有同心,痛宗佑无存,谋重建之。戊辰(1808)冬相与度地势移其址,于梅山之上建寝室以安祖灵。甲戌(1814)又建中庭,乙亥(1815)暨戊寅(1818),门台楼庑以次落成。余适时其处,周览四顾,见其规制宏杰而坚固。所谓营宫室必先寝庙者,非耶,余于是重有感焉。世之登膴仕拥厚赀者孜孜焉,务美其第宅峻宇,雕墙甲于都邑或且为缁黄者,流挟福田之说,相煽惑,乃至琳宫宝刹,极力崇饰,栋宇壮丽,金碧辉煌,自以为无量功德。而所以妥先灵展孝思者,则丰恝焉,置之是诚何心哉?今二君于风雨飘摇室家粗奠之秋,拳拳以祖宗为念,据拮经营,曾不少懈,此其心真无愧于仁人孝子者矣,余故乐而为之记。至于木石之需,工作之费,与夫金币捐输,出纳之数则自有记戴,不复赘之。”

重修后的范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海拔在67米,比原先建在江边的宗祠提高10米。范氏宗祠解放初期曾设为学校。60年代作为大队储备粮仓使用。现为村老年活动中心。坐北朝南,三进两院,祠前设有照壁,占地面积735平方米,地势自南往北逐进升高。门楼为二柱三楼式,庑殿顶,牛腿托挑檐檀,门前抱鼓石一对。一进门厅面阔三间,明间前檐柱间设排门,前金柱间设大门,明、次间均施天花,门厅明间后檐设戏台,歇山顶,方形藻井,鼓形柱础下垫古镜。二进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檀。三进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明、次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明、次间前檐设排门。两侧厢房若干间,二层结构。鼓形柱础,门厅明间、正厅明间柱础下势古镜。三合土地面饰斜方格纹。院落地面一周铺石板,中间铺卵石。大门外有旗杆石一座及夹杆石半座。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屋面均铺望砖。

范氏宗祠建筑规模较大,型制规整,选材和造作讲究,正厅用材粗大,是武义县代表性宗祠建筑之一,1992年11月2日,被武义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2009年县博物馆文物普查时认为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嘉庆庚申年间洪灾的阴影在当时还没有彻底从范村人心里抹去,整个村庄也正在逐步恢复之中,然而在光绪十七年(1891)下埠口村的叶益善等人纠众入山,窜到范村大公山、上角等山林强行砍伐柴木,并想占山开荒。此事发生后,范村的贡生范德润、监生范过堦、范纹之等到武义县衙诉状,范姓堂叔范培明也到县衙状告叶氏。然而光绪三十年(1904)范培明病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叶益善等人又强行入山,强砍柴一千二余担。这次范村人群起告状,举情到县。当时的钱正堂(知县)审理案情后,下了一纸判决书(示)和一纸命令(谕),现将钱正堂示、谕抄录如下:

正堂钱示

钦加同知衔,补用同知直隶州,调署金华府武义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十次钱

为给示禁事案。据北九庄贡生范德润、监生范过堦、范纹之等呈称:伊祖遗常山一处计二百余亩,土坐本庄大公山上角等处,历管二百余年之久。光绪十七年,突有邻村叶益善等籍昆混占,任意抄扰,经伊故堂叔范培明控准钟前,主讯断堂谕:以叶姓草册不足为凭,断不准种。兹范培明于光绪三十年间病故,才越二年叶益善又肆行无忌,纠众入山,强砍柴千二百余担,叩请提究,举情到县。业经传集讯明:查该山原系范姓祖遗常产,据范德润等供称,向系养录不准开掘,以俾子孙遇及荒年时,可以砍柴度活等语。此次叶益善辄敢持强纠砍,讯系属实,断令追出树价洋六十元,以充学堂、警察公用,作为范姓所助。该山归范姓照旧养树,叶姓不得再行占砍多事。当据范德润等叩请,给示永禁,以杜后患,自应准于照办。除堂谕,并取具两造遵结附卷外,合行给示永禁,为此示仰该处人等知悉。此后范性常山树木依旧养录,备荒,叶姓人等倘敢仍蹈前辙,暨有就地无赖纠众入山,强砍情事,一经指控,定即举案严究,决不宽贷。其各凛遵,毋违,切切特示。

右仰知悉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 日给

正堂钱谕

钦加同知衔,补用同知直隶州,调署金华府武义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钱谕

讯得范德润等呈控叶益善强砍山树运售一案。查此项山亩系范姓祖遗之产,向系录养树木传子孙,遇及荒年可以砍柴度活。光绪十七年间,叶益善等籍昆混占经,生员范培明控准钟前,县节次讯断:照旧录养树木在案。合叶益善辄复持强砍断售卖,殊为不含,既据认咎,此后不敢再欲持,从轻酌断:着令叶益善缴出树价洋六十元,以充学堂、警察公用,作范姓所助。嗣后仍归范姓养树备荒,叶姓不得再行占砍多事。范德润等当堂求请给示永禁砍伐,应即准为所请。至益善所载监生项戴,并无监照呈验,据称遭匪遗失。何以当时不即报明详咨,异有饰混,应看以后举准再载监生项戴,以重名器。所断洋元准限于本月二十日内如数呈缴,两造既各遵断,着取具遵结限状,附卷完案。此谕。

右仰遵照。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 日给

钱正堂氏示和谕中,判罚叶益善“树价洋六十元”,并谕令叶益善“所载监生项戴”“应看以后举准后再载监生项戴,以重名器。”

范村人赢得了这场官司以后,认为是全族的大喜事,于是将钱正堂的示和谕勒石刻碑,嵌在宗祠墙内,以告慰世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