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范姓网 >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

张庄范氏宗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范姓展区



 位于恩村南的张庄,有一范氏宗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的。修建时因资金问题中途停了下来。在外工作的范氏后人范争波得知后,告知族人,“一切由我来安排。”遂筹措资金建起祠堂。其大门口上方原来悬挂的“范氏宗祠”匾额是范争波在1937年请蒋介石题写的,1951年后遗失。现挂的是早几年范家请人在台湾用蒋介石的字拼凑的。

范争波(1905—1986)是国民党早期革命家。少时家贫,无所作为,后发奋读书,学业有成,广东中山大学毕业后,历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上海特务处处长,国民党陆海空总司令中将参议,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长,上海益世报社社长,香港益世报社社长,重庆世界日报社社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辕秘书,上海市交通局局长,上海市监察使,国民党六大代表,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五院院长等。1946年,沁河决口,淹没修武几十多个村庄,范争波得知后,邀请上海各新闻媒体报道了灾情,上海京剧院为此义演三天,把所得收入捐助灾区。1949年解放后,范争波定居香港,后奉调去台,赴台后不久退出政界。他所编著的白话文《论语》被台湾大学作为文学系的教材。1986年在台病故。

博爱的寨卜昌王家早年以贩卖铁锅发家,生意做得很大,十分富有。这些我们都知道。清代的奸臣和珅倒台后,和家人卖房卖地,王家在北京买下后将其撤除,把木雕、砖雕、石雕、木料等运回到博爱寨卜昌盖起房院。民国时,王家衰落破产。范争波买下寨卜昌王家的房屋,将其拆除,把砖石木料,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用来盖祠堂。范家祠堂管理人说,有些东西可以说是国宝,市文物部门来看过几次(根据范氏宗祠管理人的谈话整理)。在恩村南的张庄,有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范氏宗祠”。它雕梁画栋,五脊六兽,门楼由四根朱赤色立柱支撑,东西两根由山墙包裹,中间两根顶着两个横梁呈现两间出厦,正间是宗祠大门。连接大门门槛转轴的是门枕石,也叫门墩,它是个高1米、直径0.5米的抱鼓石,东侧抱鼓石上是个大雄狮,右前爪玩弄绣球,后边有两个幼狮。西侧抱鼓石门墩上雌狮的左前爪抚摸着幼狮,后边有一个幼狮。这古朴院落的门槛上端挂着一块匾牌,匾牌上从右到左排写着“范氏宗祠”四个大字,左边从上到下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八日榖旦,另起一行:蒋中正题落印鉴一枚。

在“范氏宗祠”的大院,立有几通石碑,其中一通是:范氏——中国早期政治世家巨族。该碑详述了范氏渊源和历代名流,有春秋时期的范会、范蠡,秦朝的宰相范雎,宋朝的范仲淹。范仲淹的第十代孙迁到修武,山阳区张庄范氏是从修武迁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民国二十四年,范氏族人集资建祠堂,在外居官的范氏族人范争波往家乡捐了大部分款项。他们听说离这里15公里外的博爱寨卜昌(今焦作新区)全国有名的铁锅大王王泰顺家族要卖祠堂,便赶去查看,原来,要卖的是“王氏宗祠”的主要建筑“方三丈客位”。“王氏宗祠”的源头是读书人王来贡,他打破了读书当官的传统观念,去卖铁锅,开始时挑担叫卖,赚了钱后买牲口托运,后来开办固定销售点,从地摊变成门店。几十年后,门店多了起来。大约在康熙五十年时,王来贡的孙子王问安创立了“泰顺号”。到王问安的第四代,泰顺家族因拒绝官员入股惹上官司,但在穿上死囚服时峰回路转,因祸得福,戏剧性地得了一大批铁锅,从此名声大震。此时,王氏家族已兴盛了200余年,后来,王氏家族的王大漠带领家族重建祠堂,重修族谱。到上世纪30年代,子孙们开始拆卖祖辈建成的豪宅和祠堂。这些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是王家在北京买来运到寨卜昌的(据范氏宗祠管理人谈话整理)。范氏族人将其买下迁到张庄,用了半年时间,于民国二十四年建成两座八间祠堂。临街一座带门楼,院落一座为正堂。范争波与蒋介石善交,求蒋介石题词。蒋介石欣然题下“范氏宗祠”。范氏族人将其制成牌匾,挂在祠堂门楼之上。

解放后,祠堂渐废,后变为张庄、常庄、郝庄3个村的大队部,年久失修,面目全非。改革开放后,“范氏宗祠”于2004年重修,耗时一年,于2005年落成。它承载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寨卜昌古民居”的建筑部件,传承着范氏族人的族谱原脉,诠释着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