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范姓网 >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

潮阳范昌谷家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范姓展区


 

潮阳各姓氏之祖祠,最古者为范氏祀先祖范昌谷家祠。它建于东晋义熙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位置在现在潮阳区政府左前方武装部招待所处。

 

基本介绍

潮阳各姓氏之祖祠,最古者为范氏祀先祖范昌谷家祠。它建于东晋义熙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位置在现在潮阳区政府左前方武装部招待所处。潮阳民间流传俗语:"未有潮阳先有范"。原来,据史可考,范氏先祖范昌谷为东晋时衣冠入潮第一家。当时,他以晋朝朗官身份,来到海角的蛮荒潮阳地(尚未建县),辟榛莽,历艰辛,为开发潮阳建县作出了贡献。朝廷根据他的意见,于隆安年间创建潮阳县。建县之后,他决意落藉棉阳(今棉城)。逝世后,葬于北山终陵结穴之虎地(现区政府办公大楼处)。士民念他建县之功德,于墓旁左前方建祭祀之祠以资纪念。及后,范氏庐墓子孙于祠侧建房屋,逐渐形成村落。

 

历史背景

唐宪宗时,韩愈刺潮。他为把潮阳县治从临昆孤山迁至棉阳,相中范昌谷之墓地建县衙。范昌谷十一代孙范思禺页感韩文公之诚,顺乎大义,毅然献出墓地和村落房舍,作为建县衙和文武庙宇之用。此举感动全县士民,"义概可风"褒词载于县志,范氏族人献墓地,让房舍,子孙流散,是当时潮阳范族的损失,但由于有一房子孙北迁求仕,唐末宋初,多出宦贤。北宋名臣范仲淹便是范昌谷的二十代裔孙。范仲淹的第八代孙范致政,南宋宝佑年间任莆田教谕。任满,调任海丰县令,他念及潮阳是祖居故地,而蚝坪乡(今和平)名人进士范应午乃同源宗亲,故定居蚝坪之中寨。他与范应午共议重修范昌谷祀祠。因棉城故祠已湮失,故移址蚝坪乡中寨重建,并增祀范仲淹之神位。由于他们两人都为官宦之身,该祠社会影响甚大,也凝聚了散居各地的范氏传房子孙。明朝中叶,二位先贤祀祠被范氏族人辟为童蒙私塾,但师资不佳,祠宇残破,学童难以安心学习,此为族人之心病。嘉靖年间,和平至华阳之山径中,有一座崎壁山。山后眠牛岗时为范族粮山,上有一古墓,为和平范族之祖墓。墓后半山腰,巨石垒迭成洞。洞中厅室宛然,奇特成趣,为一胜景,范族辟洞为庵,朝夕有敲钟诵经之声,以全古墓"眠牛听钟"之名。有一江西老尼,云游至此,愿作主持,有此因缘,老尼常至和平范族中化缘行走。她见范族学童在陋祠中受庸师之制,终难长进。她发现其中有四个学童,聪颖不俗,萌生怜才之心,理向族长请求,让这四少年随她到石庵中,由她管教课读,尽力助他们成才。原来这老尼出身大儒之家,乃饱学才女,身遭变故,愤世出家。族长感其诚意,遂允其所求。老尼不负所望,不辞劳苦,倾情授业。几年之后,四人同赴乡试,齐登举人之榜。因当时官制,四人都被授任县令之职:范时芳(雒雄县令),范时馨(抚宁县令),范嘉桂(永兴县令),范守悫(资阳县令)。荒山石庵,同时出了四个举人,声名大振。县人至今,称这石洞为"四举岩"和"范厝庵"。"四举"登仕之后,感先祖之德,倡导族人重修范昌谷、范仲淹二位先祖祀祠。规模如旧,但各地官宦题词送匾甚多,形势远胜昔日故祠。此为嘉靖丙辰年之事。及后,"四举"又发动族人于祀祠后面隔火街处,建一座范氏大宗祠。以供奉各代祖先神位。而二位先贤之祀祠,则由长房子孙管理。清朝光绪年间,和平范族鼎盛。族人范家驹考中进士,初授梧州知府,后改授刑部郎中。因二位先贤祀祠重修后经300多年又呈残破,经他倡议,合族动员,把祀祠改建成三厅两天井的大祠堂。新祠中,状元、知县、名士等题词石刻不少,子孙登仕挂匾者满堂。千年古祠,大放光采。70年后,公社化时,和平公社为了建戏院节省资金,把二位先贤祀祠改建为戏院。经过拆毁,古祠面目全非,只剩两厢断垣和一堵雕麒麟残照壁,祠中文物全部散失,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