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周姓网 >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

周炳文烈士墓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周姓展区



周炳文烈士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桥驿镇马鞍村坝子湾,是一处大革命时期望城籍革命烈士墓葬。


据考证:周炳文,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于长沙县临湘都(今望城区桥驿镇)照霞冲,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今湖南大学前身),通晓英、德、日几国文字。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宣传委员会主任、省苏维埃政府宣传委员会委员长、两湖工农赤卫队总指挥等职。1931年4月7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5月11日,在长沙识字岭就义,时年39岁。牺牲后,葬于望城县桥驿镇马鞍村坝子湾后山腰,1984年,杨桥乡人民政府修建烈士墓。烈士墓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布局,长4.37米、宽3.1米,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花岗岩砌筑,由墓围、墓冢、墓碑和拜台组成,长方形墓围,方形墓冢,东南边刻"夫人莫福贞合葬在此"。墓西北方立有王首道题"周炳文烈士墓"墓碑一通,高3米,其中碑高2米,基座1米,基座上刻"杨桥乡人民政府修"字样。花岗岩阶梯由山脚旋至拜台。该烈士墓对研究大革命时期革命斗争和周炳文烈士生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周征夫(1907~1947),革命烈士,原名周炳文,靖江生祠镇一新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周岁丧母,童年时备受继母歧视,饱尝生活的艰辛。民国8年(1919年)于生祠小学毕业后,给靖城周姓人家为嗣子。不久,就读南通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先在生祠堂小学执教,后任长安区保安殿小学校长。抗战爆发后,自办老坝小学,以向青少年灌输爱国思想。

  民国28年下半年,周与何一环、张渤如等人参加了“抗日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工作队。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县党部书记长盛仁东奔走于苏皖,购买枪支,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一些共产党的干部,逐步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救国,解放穷苦人民的救星,遂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民国29年10月,周赴东台参加苏北临时参政会工作。不久回到靖江,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认真阅读革命书籍,刻苦学习革命理论,进一步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民国30年1月,任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4月任五区区长。民国32年1月任太和区区长。在领导太和区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时,周既注意发动群众,又能很好地掌握斗争策略。针对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不够彻底,一些地主依仗敌伪势力,对部分农民进行秘密倒租的情况,周一到太和,就向地主宣布:“如果发现谁再秘密倒租,政府坚决予以严惩。”并规定农民交租,地主必须打收条。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顽固地主的气焰,保障了太和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

  周不但自己献身革命,还动员其堂弟周博文和堂妹周爱芳等走上了革命道路。民国34年9月,靖城第一次解放后,周任城区区长。由于解放前日伪的统治,居民深受其害,生活普遍困苦。周请示县政府,调拨4万余斤大米,赈济城市贫民。为防冒领,周亲自逐街逐户进行调查,登记核实。刚解放的靖城,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周在区委领导下,从抓恢复生产入手,在城区建立了工会、商会、妇女会、街道委员会等群众组织,使因战争而处于瘫痪的电厂重新发电,保证了裕纶纱厂的两班制生产。他还亲自搜集王希三、郭锦文的罪行材料,上报县政府,使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汉奸得到严惩。

  民国35年1月,国民党侵占靖城。9月,周任县委联络部部长,开展敌工工作。是年冬,斗争形势日趋紧张,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和县独立团主力分批向分区北线转移。周患有严重肺病,组织上多次劝他撤离,他认为自己是联络部长,熟悉敌我情况,形势愈是严峻,愈是应该留下来坚持斗争。翌年春,形势进一步恶化,周和贾成、祝自荣等才不得不最后撤出靖江。行前,他将仅有的毛衣和用以滋补身体的冰糖分赠战友,作好牺牲的准备。3月15日,部队撤至如皋黄家市时,遭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中部队被打散。周与其他两人隐蔽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敌人全面搜索,为免使群众受害,他们继续突围。过河时,周因腿部受伤而被俘。敌人将他带回据点,施以种种酷刑,要他供出靖江的党组织情况,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敌人又以高官相诱,他更不为之所动。敌人无奈,将他打得奄奄一息,投入粪池,复土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