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周姓网 >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

安徽省宁国市周氏祠堂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周姓展区

简介

安徽省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开资料显示,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 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沿革

徽州历来重视祠堂和祭祀。因为这是“慎终追远”,不忘“木本水源”的具体表现。隶属古徽州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绩溪,古民居、古祠堂随处可见。坐落在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以它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周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
  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
  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

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祠堂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文物遗存

伫立于周氏家祠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灰土脱落后裸露斑驳的青砖墙上,灰绿的蕨类在仲夏的风里摇曳,黄黄绿绿的青苔,在静寂的墙面纵情地写意。
  街两边新房旧屋蜿蜒延伸,墙连着墙,檐连着檐,在这凝重的氛围中,一种由衷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似乎听到厚重的木门在吱呀声中开启,引我步入尘封的往事,此时的祠堂,更像是历史的凭证,完整地记述了那个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今天仍在延续的传奇,也在不经意间担负起了传承历史文化责任。

这些透着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精神和灵魂的深厚历史文化印迹,正一步一步离我们远去,一片一片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切肤之痛。值得欣慰的是。这让我们感受到,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周氏家祠所蕴藏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血缘伦理、报本思源,尊祖敬宗,凝聚宗亲,爱国爱家的教化功能早已渗透到族人的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物价值

整个祠堂气势磅礴,内部构造精雕细刻,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