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曾姓网 >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

清代的二曾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曾姓展区

清代的二曾祠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玮为纪念其乡试恩师曾国藩而建。因祠内祀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及其九弟两江总督曾国荃,故名二曾祠。

二曾祠规模宏大,分东西两大院落。东院分前、中、后三院,西院又分为瓣香楼院、环凤阁院、西花园。东西院皆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北部傍湖依翠,风景如画,文人墨客都把它和江南园林相比。瓣香楼坐北向南,楼上的东、西、北三面为宽阔的走廊,12根粗大的红漆柱子支撑着飞檐。因跨度大,楼为双脊,形式别致,气势壮观。环凤阁花脊坡顶,飞檐挑角,16根红漆柱子支撑,四周回廊,建筑精致考究。更妙的是,在东院最南边四道门外,就可以看到蓝天碧水映衬下的叠波亭,给人以深邃幽远之感。

慈禧自西安回銮北京,途经开封,曾在环凤阁中设宴招待过外国使节。

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二曾祠改作河南省图书馆。1957年5月河南省图书馆迁郑州,二曾祠又作为开封市图书馆至今。

二曾祠的建筑已于文革后全部拆除。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很大。因文治武功,各地或建有祠堂纪念,但是同时建立祠堂纪念他们兄弟的只有开封。建立祠堂的许振,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咸丰初,以拔贡生参曾国藩戎幕。”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许振为纪念其乡试恩师曾国藩而建。因祠内祀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及其九弟两江总督曾国荃,故名二曾祠。

2月24日,记者跟随刘海永老师沿着龙亭东路,来到刷绒街路北的二曾祠旧址。刘海永向记者介绍,二曾祠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大组院落。南北走向,又分为三进院;西组院系东西走向,东组院为三进院。东西院落北边系湖水区,其水面与潘家湖相通。祠内建筑典雅、内秀。里面楼阁参差、廊庑曲折、背临湖水、院落幽静、庭宇轩敞、风景宜人。二曾祠大门设在东院中轴线上,原为清式大式建筑,威武庄严,宛如宫殿,一对石狮踞两侧。门前柱联云:“弟兄皆许国,出入冠诸公。”大门两侧排房为小式建筑,东西尽端为挑角亭,建筑为人字形坡顶。后来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时改大门为西式建筑。进大门是过厅,过厅的东西两边墙上镶嵌着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前院东西两边是对称的南北走向长廊,长廊为双坡小青瓦屋面,其外侧支撑在院墙上,内侧各有8根红漆木柱支撑,院子中间是一条鹅卵石甬道,甬道两旁有石榴、翠柏、花圃点缀其间。

刘海永告诉记者,后来许振改任广东巡抚,死于任上。经河南籍官员奏请,在二曾祠的东偏院增设祭祀许振的附祠,即为许公祠,许公祠所在之处,原先乃二曾祠的一部分。二曾祠“前临通衢,后濒湖滨,既不邻于工厂市场,又不在偏僻之区,以之作图书馆,实甚相宜”。河南图书馆的发起者们都对二曾祠情有独钟,几经迁移,最终确定二曾祠作为其固定的馆址。“当年姚雪垠就是在此处阅读开封旧志,触发创作《李自成》灵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图书馆迁到省会郑州后,此处为开封市图书馆所在地。”刘海永说,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主豫时,由午朝门向东辟了一条马路,路到二曾祠后拐了三个弯,将东湖的东南角隔了出来,成了二曾祠的小湖。“文革”时拆楼填湖,据说现在的市图书馆主楼正立于原小湖及瓣香楼处。

刘海永介绍,二曾祠整组建筑做工精巧、珠联璧合,把亭殿楼阁、绿树青草、奇花异卉、碧波曲桥等诸多景致融为一体,是开封清末时期把我国当时肃穆的北方祠堂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巧妙而有机结合的代表作。但令人惋惜的是, 这一组优秀的清末建筑由于保护不当,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