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曾姓网 >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

新市曾氏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曾姓展区

新市曾氏宗祠

  新市曾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金井镇新市中区。

  肇基与衍传

  曾元起(字岩瞻、严瞻),泉州龙山曾氏18世,是龙山二房(延世次子曾运)5世曾穆之四子曾俅(8世)的后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龙山曾氏大宗祠·龙山曾氏四大房系·曾俅房系》)。

  曾元起原居南安五峰山下白石里上曾村,好诗书,识地舆,为笃实仁义之士,在沿海一带为
“西宾”(教师)。明·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曾元起到金井旴江乡从教 ,见其前有“盱江”小河通航围头湾,“帆船往来成渡,商贾往来交易,架棚搭寮成墟”,港渡畅通,商贸繁荣,地形山脉有“南风回龙”、“半月沉江”之美,遂肇基于此。后旴江乡改称新市乡,曾元起即成为新市曾氏肇基始祖。曾元起墓在新市后面山,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今存。

  曾元起妻邱氏,生一子曾扬,字文博,秉承家学渊源,嗜好读书,名著海邦,人称“安仁处士”。今日新市,即其后裔繁衍。

  建村100多年后,由于深沪湾风沙为害,村前这条小河渐遭风沙淤塞,农田变成沙地,作物普遍歉收,人们生活日趋窘迫,致纷纷外迁。如曾汉玉、曾汉营等大夥房迁永和乡周坑,曾茺宽迁南安永头镇康店村。曾闻情与子4人迁南安,曾闻祥与子7人迁石钟村,曾闻文全家迁往泉州南门教坊头。洋仔坑曾氏也源于曾扬后裔的分支,此外,还分支金井前垵及其他各地。

  截止2008年,新市村总人口1300多人,其中曾姓人口1000人左右。

  移居台湾等地

  明末清初,新市村曾氏各房头都有移居台湾,按新市《族谱记载,就有328人。

  最早是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宏循、曾宏璧兄弟招集一伙贫民前往台湾开垦。

  天启(1621-1627年)间,曾宏质随郑芝龙往台垦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崇祯(1628—1644年)间,曾宏循、曾宏璧之侄曾闻政往台投亲,在台建家立业。

  清·康熙(1662—1722年)间,曾载(1637—1720年)往台垦拓,开基台湾高雄冈山乡后洋里。后其妻陈氏渡台团聚,传衍为一大家族。而今村中建有“瑞华堂”,供奉的就是陈氏从新市家中带去的平常供奉的观音菩萨神像。

  乾隆(1736—1795年)间,是新市曾氏往台最频繁的时期:

  曾贞隆迁台,往台湾竹高处。

  曾尚封,妻陈氏,夫妇往台湾。

  曾璧琛,带领曾衍修、曾衍辉  等整个房份23户,携带耕牛、农具渡台,往台南大坪庄开垦,聚族而居。为纪念祖地,曾氏族人以祖里“新市乡”同样命名定居地。村中当境神庙,供奉的是祖地的神灵温王爷;村中的“圣迹日”农历九月十八日,与祖里新市同一天。

  曾呈甘,带妻子苏氏、儿子曾云柳渡台,海上遭风身亡;中德奎璧份的青壮年,几乎全数往台。

  据《族谱》,迁台的新市人广泛分布于台湾府、承天府、咸水港、大坪村、淡水、竹堑、彰化、东螺、石潭里、澎湖屿等地,至今已繁衍11代。

  民国期间,新市村往菲律宾定居经商人有100多人。解放后,定居香港、澳门族人200多人。

  新市曾氏沿用清·乾隆五十年(1785)编的龙山派曾氏字行:“奎璧呈云瑞,人(仁)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赐)嘏遐。贻谋资燕翼,叶业仰清嘉。”

  民国廿年(1931年),族人重修《武城曾氏(新市派)重修族谱》。1997年复修。

  宗祠沿革与规制

  新市曾氏宗祠始建于明未,1988年重建。

  宗祠占地面积375平方米。

  大门及内柱共有6对联文,其中之一为:“四世入圣门,诗礼传家称东鲁;三代登相府,文章华国羡龙山。”

  厅中及两侧有7块名人题词匾,其中之一为明·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亲笔所题  “三相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