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禹姓网 > 禹氏宗祠 禹氏宗祠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禹王庙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禹姓展区
禹王庙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禹王庙)

  

《禹贡》一书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及《诗经•韩奕》中的诗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等,说的都是大禹带领着百姓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凿开龙门,降伏了洪魔,使得黄河得以安澜,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沿黄河的昝村、梁带村、史带村、王带村等村落都建有禹王庙,以祈求大禹保佑他们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后来由于战火或及破四旧等原因,其他地方的大禹庙大多已遭毁坏,秦渡镇的禹王庙村则保留下了禹王庙的“龙泉”

民间“高冠丢了桶,禹王庙(地处沣河下游)捞起”的传说,其实捞起的地点就指出的是村内的“禹王龙泉”,虽说无从证实,但流传甚广,估摸不是空穴来风,且合乎逻辑思维,似可相信。而掉进高冠潭的人其所以难得生还,甚至连尸体都不容易浮上来,除了漩涡的向心力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往深处流动的强大惯性难以抗拒。

现在您可以到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禹王庙村一睹保存完好的“龙泉”,当地在90年代曾经抽取此泉水化验,呈现“软性”特别适合人体使用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