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羊姓网 > 羊氏宗祠 羊氏宗祠

海门羊氏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羊姓展区
祠堂为祭祀祖宗、先贤的庙堂。由于历史上中原屡经战乱,北方人口南迁,中原文化随继输入,宗法思想侵润人心。定居潮阳的子孙,繁衍成乡。怀念祖先,建祠奉祀早已遍布潮汕。

海门羊氏宗祠原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落于镇西门树脚,因岁月已久,残破不堪,现已废弃。此次探访,主人也安排我们去原祠遗址参观。

宗亲告诉我们:淸道光年间,羊良宝第十四代孙羊英科中武举人,钦命镇守闽粤南澳等地总兵官。英科在任之时请旨兴建羊氏祠堂,祠名曰“述先堂”。祠堂中有“圣旨”牌一道。解放后历经一系列政治运动,作为封建迷信的祭品,祠堂逐渐废损。这块牌匾和大门口青石狮直到文化革命才在“破四旧”的浪潮中清除。

站在旧址处环视,大门斑驳的泥土墙上还依稀可见“羊氏祖祠”的痕迹,祠堂内只剩下那满布乱藤蒺藜的断墙残壁。“羊氏祖祠”的旧址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仰天长叹,向世人诉说着自己悲戚的历史沧桑。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活跃。精神追求也与日俱增。重修祠堂便成了族人共同的呼声。

宗亲们告诉我们这样一段近乎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感人故事。

德仁公是族里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人,他有六个令人羡慕的儿子。他在世常叨念着祠堂,多少次向儿孙叙述祠堂的往事,是祠堂伴随那代人度过风雨岁月,走过人生征程,激起他儿时的回忆。祠堂给族人予精神,寄后人寓孝悌。晚年的他常拖着蹒跚步履,在旧址前徘徊,望着风雨飘摇的残壁叹息、忧虑。直到弥留时还告诫儿孙“我族不能没有祠堂啊!”。就是这一句话成了他临终前的最大嘱托。

德仁去世后,他的六个儿子商定不论多大的困难、多长时间都要实现父亲的夙愿,建一座像样的光宗耀祖的祠堂。

他们的想法得到族人长者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开始漫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十几个春秋寒暑。全族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倾注出一腔腔血汗,终于建成这偌大宏伟的金碧祠堂。

这期间德仁公的六个儿子各显其通,倾其所能,可圈可点,功不可没。为这幅祠堂美景添上了浓烈、厚重、多彩的几笔。

宗亲告诉我们,祠堂用地十余亩,由老四和传雄两族亲无私献出(按时下地价折合一千多万元);老四锦松、老三炳林逐年从自己企业的利润中拿出不菲的资金不断注入(累计1000多万元);老大锦波承担工程总指挥角色,呕心沥血,付出了有目共睹、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行为带动了族群,感动了世人,资金源源不断注入,热心者不断增多。

镇政府规划办锦波(非老大)凭着多年建设工程管理经验,承担着祠堂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工作,大笔资金管理,大量建材购进,大批雕饰验收都有热心族人义务分担。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地努力、力求尽善尽美地建设,因为这些渔民的后代有着海浪狂涛磨砺出的坚韧意志,拥有大海铸就的宽广胸怀与胆略,血脉中流淌着风浪凝聚的古道热肠。终于,齐心协力干到祠堂大功告成。

听完了这个故事,面对气度恢弘的建筑,我不能不对海门宗亲肃然而起敬意。

     新建的祠堂仿古代宫殿,长77米,宽33米,占地6863平方米,属岭南三进二天井结构,具有潮汕古朴典雅建筑特色。

祠堂大门框花岗石板材砌构,精工镂刻;一对青石狮昂首相视,彩绘武神伫候大门二侧,威武肃穆。

走进祠堂,只见横梁、壁柱、廊墙上一幅幅雕刻图画展示许多广为传颂的故事,一镂镂雕塑在厅堂壁间散发出沁人的美德和不朽文化。

羊氏“述先堂”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石刻、木雕、泥塑之人物、花草、飞禽走兽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祖祠屋顶的搪瓷造型图案精美、色彩绚丽,与碧绿的琉璃瓦浑然一体,美轮美奂,让羊氏之列祖列宗为之动容,让观者美不胜收,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端视这尊艺术大作,品味着尚未完工的精美作品,蓦然间,我以为这应该是我寻觅的“中华羊氏第一祠”吧!

在庭院麒麟照壁石雕前我们与宗亲一起合影,留下了海门之行难忘的时刻。

览胜莲花峰

距羊氏宗祠不远,有一处小有名气的风景区—莲花峰。那里是海门人的后花园,是羊氏后人的骄傲。好客的主人早有安排让我们在这里一饱眼福,不虚此行。

宗亲簇拥着我们沿着人文景观前行。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对景区一草一木和史料篆刻了如指掌,是再好不过的导游。一路游览,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述摩崖石刻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穿花径,步石阶,一幅幅苍劲雄健的书画石刻散布在石壁上山崖间。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刻在崖石上的“龙”、“ 虎”二个大字。“ 虎”呈象形,弈弈生威:“龙”形狂草,飘逸洒脱。“虎”踞“龙”盘,拱护胜迹,不失书者的大将雄威(史料记系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和潮阳首备陈尚发篆书)。

莲花峰正面,“古莲花峰”四个大字雄风遒劲,峰畔有“鲁庵书舍”筑室讲学。“莲峰书院”宽敞明净地坐落在峰间,端视门上一幅对联,令人心如云腾,思如浪涌:“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陈;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尽显景致,尽书诗境。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在此挥毫洒墨,留下了许多耐人寻昧的书文与诗篇。

走出石景,眼前又是另一番天地。宽广的大海与湛蓝的天际相接,远处白帆点点,近处奇石嶙峋,斜阳将温暖洒向海滨浴场,金色的沙滩上游人与白浪逐波嬉耍。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