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

俞平伯纪念馆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俞平伯纪念馆新馆于2015年6月10日建成,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余英坊36幢,展厅面积三百余平方米。纪念馆以俞平伯的“家学”、“文学”、“红学”为主线,陈列展示了俞平伯生前部分手稿、文集、照片,并辅以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重点展现了俞平伯在诗词、散文、古典文学、《红楼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就。

介绍 编辑 浙江湖州德清县景点

俞平伯纪念馆于1993年创办,原馆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谈家弄33号。2015年德清县县政府拨款建造的纪念馆新馆于6月10日正式落成,新馆地址位于县城武康余英坊36幢,展厅面积三百余平方米。

馆内展览分为:家学;红学;文学三大板块,并配以以大量实物和文字说明,充分展示了俞平伯一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俞平伯铜像

俞平伯铜像安放在德清县乾元镇的大家山公园山顶,大家山(也称市亭山),俞平伯铜像由浙江省美术学院教授塑造,铜像底座内安放着俞平伯先生的骨灰,整座铜像肃穆安详,充分体现出这位学者的高尚风范。

  俞平伯 编辑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人,我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尤以红学研究而著称于世。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出版过诗集《冬夜》、《西还》、《忆》和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燕郊集》等,所著《红楼梦研究》为“新红学派”②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俞平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家学渊源与聪颖勤奋,使俞平伯在22岁的时候便出版了学术专著《红楼梦辨》,奠定了其在红学界的地位。俞平伯在学生眼里,他的相貌与他的学问是不成正比的,而且反差很大。当年在清华大学有一种风气,学生可以在校园刊物上公开评议师长。因此,就有学生这样描写俞平伯:“一个五短身材的人,秃光着脑袋,穿着宽大的衣服,走起来蹒蹒跚跚的,远远看去,却似护国寺里的一个呆小和尚,他就的的确确是俞先生吗?”

     1952年至1954年,俞平伯将其旧作《红楼梦辨》删改、增订,易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又发表了多篇研究《红楼梦》的论著。1954年秋,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写了两篇有关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对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尖锐的批评。文章寄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没有被刊用;又寄到山东大学的刊物《文史哲》,得到发表。这件事被毛泽东主席知道了,并引起他的关注。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在信中对压制“两个小人物”很有生气的文章,表示了愤慨,并认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之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应该重视对〈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质问〈文艺报〉编者》和李希凡、蓝翎的新作《走什么样的路?》等文章。一场轰轰烈烈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开始了,俞平伯成了众矢之的;然而,随着运动的发展,批判的矛头也不只是俞平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