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俞姓网 >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

唐刺史俞公家庙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俞姓展区
唐刺史俞公家庙位于深圳镇马岙村,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领导的“白头翁”反清起义,宗祠被清兵烧毁。康熙九年(1680)于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遭火灾。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戏台也建于同时。

简介  

编辑  宁海马岙俞氏古建筑。地处宁海西北,毗邻新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峰俞氏的支派迁入居住。其历史超过婺源俞氏和武义俞氏。马岙古建筑群是“养在深闺人末识”,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落。

  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马岙村,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领导的“白头翁”反清起义,宗祠被清兵烧毁。康熙九年(1680)于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遭火灾。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戏台也建于同时。2006年5月25日,“宁海县古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为其中之一。

《宗谱》中记载,南宋殿前将军俞极宗告老返乡,皇帝几次挽留不成,于是一道圣旨,在俞府门前用黄色石板铺街。这就是马岙俞氏与祠堂一样引以为荣的黄道街。 [1]  [2]  

建筑特色  

编辑  马岙俞祠的内外布局、陈设,无不体现出朴素而深厚的尊祖明理的观念。如祠堂的官帽式幞头门,并不张场,仅二扇木格子门与墙弄相隔,且朝向西方的望海岗和新昌的发祥地。  

  进头门之后,一方仅数十米的小道地,可见硬山式的仪门低矮而凝重。仪门檐廊制有精巧的卷棚、雀替,由名师雕镂凤凰、牡丹、松鼠葡萄。檐下网拱也采用清代晚期浙东特有的格子状装饰网拱。中门挂“唐刺史俞公家庙”,两旁的楹联道出了俞氏渊源:  

  发源由剡邑,  

  溯本自青州。  

  门旁一对石狮高1.5米,雕得鲜活可爱,于是无数位男女老少都喜欢抚摸一下,久之通体铮亮,据说是民国五年(1916年)在新昌朱埠出重金打造。  

  关于这对石狮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当时石狮打造完后要扛到这里,公狮在前,母狮在后,结果雇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办法移动丝毫。耽搁了半天,有人想了办法,把公母狮子的前后顺序对调,结果轻松地扛了起来。看来,这只公狮子还是个“怕老婆”的呢!  

  闲情消永昼,花簪妇女,竹马儿童  

  迈过仪门中高出地面近半米的门槛,可见戏台、厢楼和祖堂。单层然而高达三层楼的祖堂,依然是庄重古朴而素雅。戏台的美人靠栏干上刻有戏曲场景,可分辨的有《西厢记》、《白蛇传》、《桃园结义》。左右各七间的看戏楼,栏干上刻有一对与戏台相关的楹联:

  逸事放当年,乐奏升平,岁歌大有;  

  闲情消永昼,花簪妇女,竹马儿童。  

  祖堂特别高大宽敝,漆朱色,五开间。檐下五道卷棚,檐柱上端一对高达1.5米的木雕牛腿狮,威风八面。殿堂内列柱硕大,而且保留了宋明时代的中间肥壮、上下收缩的梭状柱式。  

  祖堂中,悬挂着精彩的对联和辉煌的匾额,令人无不感受到后人对祖辈业迹的尊崇。如“殿中执法”、“源远流长”、“文魁”、“云骑三尉”、“永思堂”等等。  

  还有一对长联,读来更有无限深意:  

  留一点心田,百世子孙耕不尽;  

  绵万年血食,四时祖宗享无疆。  

  与高大宽敝的祖堂相比,明堂中心的歇山顶戏台显得更为低矮。  

  然而俞法军解释说,原本戏台高,在祖堂内看戏,戏台屋顶挡住了高耸的望海岗笔架峰,故戏台做低。  

  刻在戏台上的对联:  

  五峰思木本,  

  双涧溯泉源。  

  足可见马岙俞氏崇祖思源观念颇深。  

  走近未曾朱漆贴金的戏台,台高1.5米,面阔、深各4.7米,台顶藻井方口抹角梁下平棋三角板,饰四角蝙蝠如意,中心罗旋娥罗顶用十六条昂头,盘绕结顶于铜镜。戏台的檐下额枋施平板枋。采用出头枋雕龙头。戏台的明堂地面满铺溪滩卵石,春风过后,一片嫩绿,生气盎然。  

  马岙俞祠的古戏台自从1984年村里造大会堂之后,已有20余年没有做戏,但老年村民们依然回味着每年春节期间,一连七天的戏文。戏班子有从新昌、嵊县来的,有从奉化、宁波来的,也有从绍兴、台州来的,男女老幼在祠堂看戏比在会场里看戏气氛自由和热烈得多了。  

  2006年,马岙的祠堂与古戏台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煞是荣耀。 [3]  

建筑构成  

编辑  宗祠后边的石板街道就是“黄道街”,相传马岙俞氏20世祖为南宋将军,因年事已高,就告老还乡,皇帝允其造府第,立圣牌,黄恩浩荡,宅前的街道就叫“黄道街”。  

  马岙 宗祠戏台,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藻井有罗旋鸡笼顶为同心圆攒心顶和八角攒心顶。均属半球薄壳体构造,为国内所罕见。由于构筑不施一枚钉,全用精巧木构件紧密有序地榫接而成。其建筑工艺成为江南古戏台中的一绝。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和扩音的实用功能,在没有其他扩音设备的时候,它能使舞台艺术更加完美。

  

  马岙有祠堂三座,其中雕功最精美的是大祠堂,又叫“唐刺史俞公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两次遭火焚毁,现为民国初年重建宗祠大殿正中供奉着俞氏六世祖和九世祖两尊牌位,正好面对戏台后方的五峰山。正堂上方挂有多块匾额,其中“飞骑上尉”和“云骑三尉”两匾应是老物,还有一方刻着“圣旨荣封”直笃牌匾,那可是要皇帝亲封才能挂的。

  宁海马岙俞氏古建筑是一块没有开发的旅游处女地,鲜为人知,保持了原始的古代俞氏村镇的风貌,有一种野性的美、真实的美,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可以重现俞氏祖先早年生活、劳作、读书的场景。

指路:  

编辑 可到宁波南站坐车到宁海,再从宁海坐到马岙的中巴;也可从宁海坐到新昌的班车,在马岙下。

  沿着山路一直向前,似乎怎么都到不了尽头。不过幸亏山路绵延却不陡峭,一路上景致怡人,满目翠绿无边。正沉醉中,已到达目的地,是位于宁海最西边的马岙。

  望海岗下的马岙村在宁海县西北20公里,此地山峦重叠,溪流纵横。四围青山都在海拔900米左右。

  从甬临公路的西店镇和梅林街道都有向西通到新昌县的班车,翻过数道山梁,大约近一小时后,就是海拔900余米的望海岗下马岙村。

马岙  

编辑 村在溪谷平坡,近800户三千村民密密聚居。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祖籍山东青州的俞仁厚(905~973年)从望海岗西的新昌县五峰村徒居于此,后马姓外迁,而村名仍名“马岙”,至今,九成村民姓俞。

  拥有千年历史的马岙俞氏,曾经建有三处大小祠堂,其中“大宗祠”堂名“永思堂”,占地800平方米,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俞抒素率众反清起义,祠堂被毁。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马岙溪畔的大宗祠重建。宣统二年(1910年)一场大火,祠堂化为废墟。民国元年(1912年)再一次聘宁海和新昌名匠重建,这就是留存至今的马岙俞氏大宗祠及古戏台。

  翻开厚厚的《马岙俞氏宗谱》,其中有关祠堂的记载:“我族旧有大宗祠,轮奂恢宏,元旦(春节)、春秋、岁时、伏腊会集,子孙参拜祖考,于以序昭穆、别尊卑、明少长、辨威仪,此正先人以孝悌教后人以飨祀,报先人之大典也。”可见建祠堂戏台原意是尊崇祖宗、教化后人。

  在旧时代信息和交通十分闭塞的深山老村,人聚集中的家族只能依赖于祠堂与社会发展的脉络系连。

名词解释  

编辑 道地、明堂:

  江南民居建筑群中的空地,用于采光通气的共用空间,古代曾把明堂称“明伦理之堂”,故在祖堂之前留一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