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游姓网 > 游氏宗祠 游氏宗祠

游定夫祠堂考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游姓展区
游定夫祠堂考

2014-12-04 16:46:14   来源:   作者:admin    所属地区: 南平    评论:0 点击:64

南平市博物馆馆长 林蔚起 游酢与杨时,程门立雪,续承理学道统,至文公而集大成,功不可没。文公朱熹称赞他流风余韵可以师世范俗。先生既是一位名儒,那么全国各地还有关于游定夫的祠堂、书院吗

              南平市博物馆馆长  林蔚起

     游酢与杨时,程门立雪,续承理学道统,至文公而集大成,功不可没。文公朱熹称赞他“流风余韵可以师世范俗”。先生既是一位名儒,那么全国各地还有关于游定夫的祠堂、书院吗?南平市南山镇凤池村的游御史祠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处游定夫先生专祠吗?经过我们近几年查考文献资料又赴河南、安徽、建阳、建瓯等地实地考查,答案是肯定的。兹述于次:

(一)游酢之名,初显于福建建州,大显于南宋理宗朝。

     游酢一生是在北宋中末叶渡过的。其时,王、马(王安石与司马光)党争十分剧烈,游酢是程门弟子,政治观点与蔡京、蔡卞不合,所以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立朝仅一年数月,其余时间都是担任州郡长官。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以疾终于和州任上,葬于安徽历阳,名未显于当时。

     随着宋室南渡,政治中心从中原南移,而文体中心亦南移,福建闽北“闽学”或称朱子学派的形成,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游、杨二人生前是情同手足的同窗、同道,他们载道而南,传至朱熹,在福建一带的弟子众多,书院众多,影响日大。朱熹等人更时以继承道统为已任,于是游酢之名首先在他的故乡——闽北的建州(今为建阳、建瓯)受到人们尊重。

     南宋绍兴年间,游酢之名进入建州州学的“乡贤祠”。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延平郡人、谏议大夫陈莹中之子陈实(字正同)任建州郡守,便在州学东庑之北首创游御史祠,文公朱熹为之作记。从朱子记文中得知,陈实郡守之父陈莹中,字了翁,谥忠肃,延平沙县人,生前同游酢是好友,其先正公与酢公之交游,“笑谈、论议、书疏、祠章,昔所亲见而闻之者,至今尚能诵之”。因此,朱熹说,陈公“之所以命祀先生,盖将推其所得于已者,幸以教此邦之人,非徒致钦慕之意以修故事而已。”可见,陈郡守之创游御史祠于学宫,一是因为其本人就是游酢的私淑弟子,二是为了教化邦民,并不仅仅在于钦慕和怀旧。

     隆兴年间,九江萧之敏任建阳知县,倡建了一所《儒学四贤堂》,祀陈师德、陈师锡、游酢、熊克实四学士。朱熹已之记。乾道丙戌(公元1166年),萧之敏知县又在游酢故乡长坪村建豸山祠,以默斋九言、受斋九功、定庵操、子蒙游开配享。

     福建以外的还有汉阳郡学“五先生祠”,中有游酢神位。黄勉斋作记。

     然而,这一时期,朱熹及其师友、门人对游酢的尊崇、祭祀,仅能局限于当地“乡贤”的规模,而且由于朱子学派的受压制,酢公之名,此时亦未大显。

     朱熹逝世后二十五年,宋理宗赵昀登基(公元1225年以后),开始“倡明正学”,全面推崇朱熹的儒学道统,朱熹等闽学人物才逐一受到朝廷的封谥、褒奖,恢复了名誉。嘉熙二年(1238年),理宗帝追谥游酢“文肃”封号。宝祐三年(1255年),赐书御赞。端平后六年(1239)建州州学迁游酢和胡文定祠于明伦堂左右室,张栻作记。后来朱熹的著作被朝廷指定为科举的必修课,而朱子文集中记载的“立雪程门”的故事,真切动人,于是这一故事便流传天下,成为尊师的佳话,求学的成语。

(二)御赐《豸山书院》匾,建州祠祀历盛衰

     游定夫虽然被人称作“道南儒宗”,可是,他的神位正式列入孔子庙西庑从祀,享受国家祀典,则是拖到了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才解决的。在闽学人物中,是比较迟的一位先儒。换句话说,从南宋到清朝中叶的将近580年间,对游定夫的祭祀都属于民间祀典。清乾隆八年以后,祭祀规格才有所提高。这不能不是一件历史的遗憾!随着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定夫先生的祠祀也经历着盛衰、更易。

     据《建瓯县志》记载,隆兴年陈实太守在建州州学东偏厅创建的游御史祠,毁于端平二年的兵火。嗣淳祐年重建时,游胡二祠俱废。尔后,建瓯县的后裔移祠于迁公祠旁,又废;明万历三年在丛桂坊社学空基地立祠,清初废;光绪间在宣化坊立祠,后亦废。

     《建阳县志》载:宋嘉熙二年(1238年)理宗皇帝御书“豸山书院”,匾赐长坪村游祠,遂成定制,历代皆称为“豸山书院”。该县志……祠记载:“书院,于明洪武已卯,知县陈敏重建。万历庚辰载。乙酉复题。戊戌,都御史金学增重修。明末,豸山书院祠田被鬻卖无存,祠祀不举,知县魏时应下公文至长坪村,批断恢复祠前田十五箩,明令禁止再卖祠田。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詹登高捐俸重建。咸丰年间,书院遭兵燹,同治三年重修”。同治三年(1866年),是长坪豸山书院最后一次重修。又经历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该书院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仅存遗址。

     另据建阳游谱记载,在安徽历阳县登科桥上,古时亦曾建有游定夫先生祠,刻着游定夫诗,勒石两壁,申请定制,每岁春秋祀以羊豕。清同治年废。地存碑碣,现亦无考。

(三)凤池游祠存古制,合于礼义思报本

     南平(宋朝为南剑州治所在地,元、明、清为延平府府治所在地)之吉溪里(后改普安里)之有游定夫祠堂始于元朝延祐丙辰年(1316年)。明清诸方志均有记载,建阳游氏宗谱亦有记载。今存于凤池村游定夫祠内的元致和元年(1328年)立的一方碑刻记述的更为周详。碑刻名为《游御史祠堂记》,堪称珍贵实物文献。该碑作者是元朝的延平路总管府推官林兴祖。林兴祖非常重视礼义和孝道。当时,延平路尤溪县有一座南溪书院,院内朱子与其父韦斋先生的神位并祀,林兴祖认为不合孝道,作了改革,他把韦斋摆在主礼位置,而把朱文公摆到了从祀地位上。林兴祖这篇《游御史祠堂记》通篇贯穿着“合于礼,则为仁,合于孝,则为义”的思想,具体记述了定夫公第五世孙游严迁居延平吉溪,派分三支,为遂报本之心而建祠堂的经过。

     林兴祖认为:“按礼,天子至庶人,庙寝有定制,辨亲疏,殊贵贱。”也就是说,祠堂庙宇要区分等级规格,他认为,学官中的孔庙主要是祭祀孔子的,在建州州学的学宫中建立游祠,难免有僭越之嫌,主张“庙制不可僭偶,不祠于学宫而为建祠堂,义也,礼也”。当时游酢公尚未获旨入祀于孔庙,所以林兴祖认为应该另建祠堂,才符合封建的礼义教条,所谓:“堂非庙制之备,不僭,不忘,义之尽而但之至也。”同时,他又认为,游裔子孙虽然在建阳长坪建有“豸山书院”,但“书院未立学官,不如祠堂于礼为宜也”。而且当时的书院又远在建阳,居延平吉溪里的游裔子孙无以遂报本之心,所以必须创建这所游御史祠堂。碑记末总结了建祠的意义——“而祠堂之制”,在礼,为不僭,于道德之胄,为不忘本;义尽仁至而可以劝学,裨政,化民,成俗。是不容无记,故书而授之,使刊诸石。”

     南平凤池村的这所游御史祠至今仍保留古制。林兴祖碑文载:“中像燕居道德本祖,傍祀四贤(注:指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人),道统德系,承承不绝也。堂成于延祐丙辰。明年,创诸祖祠于其侧。又明年,建义学,立义田。”现今当地裔孙仍称之为“御史祠”或“文肃公祠”,由此可见,这里自古以来是游定夫专祠,殆无疑义。

     在祭祀礼仪方面,林兴祖碑文载:

“岁春秋仲丁,举祠堂礼,月旦望,承子弟拜堂下,讲经,传旨义,叙揖,朝食而退,虽风雨寒暑不废”。

     明弘治乙酉,裔孙游伦主持了重建,这一次重建,基本确定了现今的规模:“为堂凡四楹,以奉祀事。自定夫公暨始祖而下,祖妣在焉。旁为室二楹,东西两庑共六楹。中二门,外为池左右。前为大门,周垣环绕,既讶且坚。”现在遗留下来的建筑是清道光年的。大门做成衙门式的八字门,直进二堂,抬梁穿斗式,五开间。这种古建筑的等级规格,只有比较尊贵的人物才能享有。在封建社会中,若不是已入祀于孔庙的游酢公,而是其他人的游氏家庙,使用这样的建筑格局就会犯禁的。

(四)地灵人杰,俎豆馨香,历朝不废

     从游祠现存地六块元、明、清各代的重修碑记看,凤池村的祠堂中,道德本祖游酢公的神像前,一直是春秋致祭,俎豆馨香,历代不废的。就在解放以后,直至最近几年政府批准成立游定夫纪念馆,凤池村游姓裔孙对道德本祖的祭祀、追念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为什么呢?

     因为凤池祠堂,地灵人杰;为山川灵气之所钟,蒙祖先恩泽之所被,文人彦士,达官显贵,代不乏人。

     关于定夫祠堂的地理位置,明刑部亚卿游居敬碑文曰:“乃详视地于吉溪之麓,则即旧祠址而观焉,莫有逾者:原野沃硕,山环水汇,信奥区也。”祠内一幅旧楹联是这样描述的:

“砺狮山而钟秀气,带凤水而焕文光。”

     民国时期的勘舆家说,凤池祠堂的平面呈一个“金”字,左右两口池塘,就像金字两点云云。还说,该地山脉为五凤,凤常在盆地洗澡,五凤呈祥,故取名为凤池村。该村过去被称为“文臣武将村”。南宋朝时出过朱子学的高弟游开、武夷学正游应祥,明朝有正二品的刑部侍郎游居敬,还出过县令四人,教授、训导、学正、太学生十余人;清朝出过五位五品官、一位四品守御千总。这些游裔子孙时时不忘祖泽祖训,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们中有的成为当朝的名刺史,有的是为地方百姓爱戴的清正廉明的父母官,有的是很有修养的文士、学者。他们年年不忘游定夫的祠祀,以期报本思源,使豸山世泽,代代相传。至今,祠堂的大梁上还保存着明、清、民国的牌匾,就是明证。祠堂右楹挂着明·游居敬亲笔书写的《祭祠堂有述》诗句牌匾。诗曰:

余家龙坝奠宗公,屡值秋尝缛礼同。簪跋廿年惭报答,文儒奕世荷昭融。

升堂俎豆辉银烛,赞禄余缝俨秘宫。此日骏奔皆祖泽,跄跄泻泻爱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