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邓姓网 >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

宗祠陵园-百丈邓氏宗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邓姓展区
百丈邓氏宗祠,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

邓氏宗祠的前面有个前坪、东面有个广场,整体占地2080平方米。这座邓氏宗祠以中心的主体结构和东西两侧的配套结构组成,以通道分隔。在邓氏宗祠中心主体结构的大门口梯级两侧有一对威猛的雌雄石狮,大门顶上刻有“邓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刻有“恩承北阙,派衍南阳”的对联。

这座邓氏宗祠的中心主体结构分为前、中、后三进(中间有天井相隔),在天井两侧设有斋房。

跨过大门来到前堂,在屏封的顶上悬挂着六幅“诰匾”分别是:三世祖斌公任明朝锦衣卫指挥使、封昭武将军;斌公夫人冯、罗氏两太婆封三品淑人;斌公祖父汝显公、斌公之父一清公领昭武将军衔;斌公祖母罗氏太婆、慈母廖氏太婆封三品淑人;四世祖世雄公封锦衣卫千户长;五世祖碧云公任户部员外郎。

中堂悬挂着清朝乾隆廿八年所定的堂号“树基堂”三个大字。

中堂正中设有三、四世祖及考妣之神位、后堂正中设有一、二世祖及考妣之神位。

在天井东廊的墙壁镌有一篇《诰文》(皇帝圣旨):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吏之功德赖祖之良教励资吾朝重臣锦衣卫指挥使昭武将军邓斌祖父邓汝显父邓一清禔躬纯厚严恭训斌之忠之德堪传后诒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驰封邓汝显领昭武将军衔封邓一清领昭武将军衔斌祖母罗氏慈母廖氏执教慈惟以覃恩赐禄三品淑人锡以敕命兹报政之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钦旨  大明永乐十三年

从上述的这篇《诰文》的落款时间来看,应该是明朝永乐年间在位的明成祖(朱棣)下诏的《诰文》。

有说斌公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告老荣归。

据《百丈村与邓氏宗祠历史纪要》记载,仲元(元达)、仲达(汝显)两堂兄弟于元朝末期离开思福大乾岗(今叫“邓坑”)迁往黄坭窟。洪武二年(1369年)再迁鹧鸪岗(后改百丈村,今称新江一村)。

百丈邓氏宗祠展示的历史资料说明汝显公、一清公、斌公是爷孙三代。由于无记载仲元(元达)、仲达(汝显)两堂兄弟的父辈名字,因此不能准确推算他们前承的世系。我在“天涯问答” 曾经说过汝显公、斌公是思福邓坑邓氏始祖溁深公的五世孙和七世孙,现在看来我的说法似乎不甚准确。

2005年我返乡持续住了四个多月,与邓坑和文前岗的邓氏族人谈论且看过族谱,仍然无法将溁深公之后的几代人的世系理顺排对。不过,基本上一致认为溁深公生有一子:祯奇,祯奇公生有四子:明基、振基、业基、创基。百丈邓氏族人说他们是第三房业基公的后裔,邓坑和文前岗邓氏族人说邓坑、乐堂和文前岗是第四房创基公的后裔。

近日在网上看到《高要百丈村》一文说:“有邓姓叫元达,原名邓汝胜,字仲元,有叔伯兄弟两个:一个邓汝鸿,字仲维;一个邓汝显,字仲达。兄弟三人是高要邓姓始祖材辅公(宋朝议大夫邓珉曾孙,由三水白坭迁居要邑宋隆)第六代传人。

按照上述说法,汝显公、一清公、斌公是广东三水白坭邓氏始祖珉公的九世、十世、十一世孙,是广东高要宋隆邓氏始祖材辅公的六世、七世、八世孙,是材辅公第三子溁深公(思福邓坑邓氏始祖)的五世、六世、七世孙。

据说斌公(字税堡)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恩贡考入锦衣卫,以行伍出身于明太祖(朱元璋)晚期晋升为锦衣卫佥事。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朱允炆)时晋升为锦衣卫同知。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1414年)晋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封昭武将军。

斌公是正三品官员,他是继宋朝之后至民国之前的邓禹家族在朝廷任职的职位最高者之一。据明代历史资料记载,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锦衣卫。

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锦衣卫”。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明朝锦衣卫的编制,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两人,从三品;佥事两人,四品;…千户十四人,五品。

在邓氏宗祠前坪的南面有一堵矮墙,墙上写有:“邓林高百丈”的五个大字,据说是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由肇庆府台借《山海经》夸父追日的典故,取邓林百丈之意,改村名为“百丈村”。这里有五块石刻“科举”铭记,分别记载清乾隆甲子年、乾隆丙子年、乾隆壬子年、道光壬午年和同治庚午年百丈村的五位邓氏族人考取“举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