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殷姓网 > 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

江苏省镇江市殷氏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殷姓展区
江苏省镇江市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该村殷姓居多,村东有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历史

  据载殷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年前后),堂名为“伦叙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原地扩建,咸丰十年(1860)兵燹被毁,同治十年(1871)重建,并利用祠产办起学堂,直至新中国成立。

2007年秋,学校撤并,为村委会所用,大厅成为村民活动中心。同年12月,留村殷氏宗祠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殷氏宗祠修建

  1967年文革初期,殷氏宗祠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又遭强风袭击,祠屋基本全毁。2003年4月,南京族人殷寿源等倡议并出资80余万元,请专家按原貌设计重建,并于2004年8月竣工。

新建成的殷氏宗祠仍为校祠并用,前后两进,坐北朝南。前进五间平房,高大宽敞,朴素典雅。门堂东墙立有“重建留村殷氏宗祠碑记”刻石,中为天井,天井两侧,改厢为廊,可直接正厅。正厅三大间,正中后延建有舞台,舞台两侧抱柱楹联为:“源远流长诗礼写春秋,英才荟萃贤达谱华章”。正厅两侧为厢,入厢有户,前有庭院,植以翠竹。

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村位于338省道南侧,241省道贯村而过,地处镇江新区南大门。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共有自然村9个,农户1000余户,总人口3300余人,镇骨干企业3家,200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939元。

  我村自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留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全村出现了经济总量稳中有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政治文明得到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07年评为市关工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08年被省农林厅评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村;市级人口和计生工作星级示范村、民主法制合格村;区级安全生产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组织。09年评为市级文明村;市级康居示范村;市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区级食品安全先进集体。

  一、经济发展效益良好

  一是立足村情,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得到了的较快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千亩绿化造林工程,共流转土地面积1344.1亩,流转农户393户。成立了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并顺利将其中的部分土地转入万顷良田工程之中,成立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万顷良田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将达到678户,农田面积2530.35亩,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干部也有了劲头。

  二是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目前为止,我村在外省市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有近300人;每年村两委在外出高峰期都会联合区、镇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

  三是抓招商引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我村以出租土地形式,吸引上海建方景观镇江苗木基地、鼎盛绿化有限公司、馨润绿化有限公司、姚公林优质果品基地等多家公司在我村投资落户,上海建方景观镇江基地在我村建立良种大树培植基地,集花木繁育、推广、培植技术服务为一体;鼎胜绿化、馨润绿化有限公司常年吸收我村50多名村民在公司就业,为我村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二、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

  建立了广播、宣传栏(厨窗)、固定墙面标语等宣传阵地,根据时事及时更新,营造良好氛围。

  建好文体广场,丰富村民文体生活,建设精神乐园。打造文明社区。同时重力抓好农民科技夜校,老年协会、关工委、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校外辅导站。文娱宣传队,村书画苑等群团组织的建设。如村委会投入资金6万余元对留村老年活动中心简易破旧的房子进行全面维修出新,添置必要的桌椅、电扇、电视机、影碟机、功放、音响、空调、数码相机等器材,征订报刊杂志,为民提供精神食粮,为老年宣传队增设排练室。如文娱宣传队仅09年演出共有59场次,观看人次16000多,不但演遍各个自然村,还应邀到邻村镇演出。不但演传统古装戏,还自编自演小节目。村书画苑,坚持每月活动,坚持每年三期专展,坚持为民服务,回报社会,受到社会好评。我村平时注重公共事业的建设,自筹资金30万新建留村社区文体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场等活动中心设立阅览室,藏书4000余册,每周一、三、日为开放日,并实行村民借书登记制度,为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解答难题,掌握实用技术提供便利和平台。村民崇尚科学,移风移俗,计划生育率达100%,火化率达100%,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和行为习惯正逐步形成。

  三、村容村貌整洁

  我村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加强村建设规划和管理,新建、翻建房屋按规划建设,建设项目办证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为彻底改变乡村脏、乱、差局面,提升村庄品位,我村投资200万元,对村主干道及自然村之间铺设水泥与沥青路面,进一步方便村民出行;同时投资15余万元对20个门口塘进行清淤,完成土方量2万余方,确保生活用水安全,也使得1000余亩的农田受益;投入10万余元改建化粪池为沼气池,改善了生态环境, 100余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10万余元在人口相对集中处新建垃圾房41座,活动垃圾桶10只;同时,我村还制定了村道管理条约、源头保护条约、环卫组织制度、卫生奖惩等长效管理制度,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5人,垃圾清运工1名,做到日清日结,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95%,使村庄环境整洁优美,得到老百姓的一致赞许。

  四、社会秩序和谐安定

  近年来,我村把社会秩序和谐安定列为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来抓。平时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配合中心工作,结合时事,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民事调解组织健全,调解人员、措施、经费落实、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建立台帐。三年来无越级上访群访事件无民转刑案件发生。也无恶性刑事案件,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邪教及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无虐待和拐卖妇女儿童,遗弃老人,买卖包办婚姻现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投资7万元建成区级优秀警务室和技防村。

  五、科技文卫稳步发展

  我村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适龄少儿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率、创业培训率均超过50%。在“三农”培训方面:我们主要以农民科技夜校为中心,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推广农民致富实用技术,支持发展村办厂,个体私营企业,采取针对性培训,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如私营五金企业就为本村转移了100多人。

  六、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

  三年来,我村始终坚持和发挥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配强、配齐两委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总支的议事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分工不分家,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最大效应地发挥整体班子的智慧和战斗力。注重班子成员的团结和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理论。政治、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学习,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开设了党员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和空调。我村在上级的关心指导和全体党员、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突出社区的服务功能,两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村始终坚持和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村级经济,认真落实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等工作方针,以争创市文明村为契机,因地制宜、稳步推开。村党员服务中心及六站六室和村委会“四站三室二点一中心”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内部设施配套齐全。投入资金6万余元建成村党总支会议室及一站式服务大厅,服务指南上墙、程序公开,责任人明确。